前言:如今八十岁左右的人,当年还是孩童上学读书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接受的教育与现在有时代性的不同。回忆一下孩童读书时的往事,写写孩童时的老师们,并分享给朋友,也许是一件乐趣之事。但首先申明:文中虽记录了某些负面内容,但绝没有贬低老师的意思,那时的老师真正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讲课都是尽职尽责的,绝对没有收红包的、没有卖教辅材料的、没有搞课外补习的、没有要家长批改作业的;那时城乡基础文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是相当公平合理的,无论何处的孩子都能就近公平地享受国家赋于的义务教育,没有择校的选项和择校费的。 一、初小的两任老师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里的每个村都建立了公办小学,只教一至四年级,又称为初小,毕业后还须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去参加升学考试,与现在的中考、高考相比,可称为小考,达到录取线后才能升入高小读五、六年级。那时还没有幼儿园,七岁上初小,称为发蒙。我于1952年9月1日到村小学一年级读书,称为发蒙子。老师姓邓,是仪陇县派来的,不知道什么名字,家长都叫他邓先生,我们叫他老师。他穿着长衫子,外貌有些苍老,但朴实慈祥,教书一丝不苟,还纪律严明。教室是原赵氏祠堂的正殿,土改时己成公房,撤去赵氏老祖宗牌位后,我们这些小学生就在这间屋里成了接受现代教育的小祖宗。邓老师住在黑板后面的耳屋里,他一个人教了两个班,一是上年入学发蒙己是二年级的班,再就是我们这个发蒙的一年级班。有一天下午,他正给二年级上课,我们班是自习,有个同学却自个儿溜到教室外,双手撑在门槛上仰面倒翻着玩耍。邓老师讲了一阵课,见一年级少了一个人,斜眼一看门外有一学生在玩倒翻,这还了得?遂走到那学生跟前抡起细长的竹教棍朝他屁股上打了一棍:“还不赶紧回到坐位上去自习!”那娃只有哭像而没有哭出声音就回到坐位上去了,我等一批同学更是鸦雀无声,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了。 1953年夏,我家所在的南风和响滩、黑水三乡从原来的仪陇县立山区辖区划入平昌县响滩区管辖,我等二万多原属朱总司令故乡的仪陇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平昌人。当年秋季入学时,邓老师已回仪陇县去了,平昌派来的新任老师叫肖克雄,三十多岁,年轻干练,常穿一身运动装,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教书也教得好,仍教着两个班级,语文、算术、唱歌、图画、体育样样通,在农村独立撑持一所小学就需要这样的全才;他喜欢打篮球,经常组织学校的大龄同学和村上的青年进行篮球比赛,他就是教练和裁判;夏天有时晚上下了大雨,第二天一早他就到那些家比较远的地方喊叫学生,避免缺课,学生和村民都很热爱他。我1956年7月考入响滩中心小学高小部后就没有与肖老师见过面了,但我参加工作后他还经常与我保持通信,据他后来告知,有一年暑假他在南充城里办事遭遇了车祸,责任方是新疆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的汽车驾驶员,因治伤和康复时间较长,就把他带到兵团所在地的医院治疗,并为他办理了工作调动手续,就在兵团工作到老了,他的书信就是从石河子兵团寄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