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去窥探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当下,然后与自己作比较。
你回到狭小拥挤的出租屋,想起了公司经理,满心惆怅:“我要是能当上经理就好了,每个月工资比现在翻一倍呢。”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学的旅游照片,羡慕至极:“嫁个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处旅游。”
你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情绪里,满眼都是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总是无法感到快乐。
层次越低的人,比起关注自己,越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在关注他人上。
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时刻注视着他人,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生活少点遗憾,才能过上快意人生。
当一个人把他的精力和时间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的成长时,才能拥有更高的格局。
三、层次越低的人,越不懂得宽容与大度
周末晚上散步,经过一家饭馆,发现门口围着一群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对着一位老人骂骂咧咧。
原来,老人骑着三轮车,不小心蹭了这个男子一下。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人接受一个道歉也就过了,再苛刻点的人也无非就是埋怨几句。
但这个男子却不依不挠,也没说要怎么处理,就是在那不停地谩骂。
时不时还会和围观的人群说几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受害者。
老人属于那种比较木讷憨厚的人,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涨红着脸不停地道歉,就差给那男人跪下了。
最后有人看不下去了,说就这么点事,你又没擦着伤着的,一大男人为难一个老人家算什么?
围观者也开始陆续帮老人说话,男子眼看风向不对,又谩骂了几句后嘟囔着离开了。
男子走后,有人言语轻蔑地打趣。
他啊,一天到晚地游手好闲,被女方家百般嫌弃,老婆也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一眼,就连自己的孩子都对他要理不理,老头碰到他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一语道出了其中真相。
有人说,生活中越弱势的人,可能就越不懂得宽容与大度。
这句话显得有些绝对。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宽容与大度,习惯性得理不饶人。那么毫无疑问,他的层次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其实层次无关于贫富,也无关于学历,只关乎于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层次高的人,哪怕一无所有,心灵边界宽广无疆,对待外物自有其胸襟。层次低下的人,哪怕全身珠光宝气,但言行举止却无比粗俗,总需要寻求一些略显畸形的存在感去填补内心的缺失。
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表现会让别人觉得是得理不饶人?
就是在某些无伤大雅,亦无多大损失的非原则问题上,占据着规则或者道德上的主动,死死抓住人家的过失不放,最后将小问题演变成一场大闹剧。
而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餐厅吃个饭,对着稍有疏忽的服务员大喊大叫,得理不饶人;
外卖小哥稍微迟了点,立马指着人家的鼻子破口大骂,骂完还要投诉;
出门无论坐个飞机还是高铁,总是把自己当上帝,完全容不下乘务人员的疏忽,稍有不满便恶语相向……
有一句话说,对待服务员或者弱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同样,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展现给旁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层次。
精神层次越低下的人,心灵边界越褊狭,越喜欢得理不饶人。越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将眼界与格局压缩到无限狭小。
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当做终身准则。
孔子说:恕。
通俗解释就是宽容二字。
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内心自成汪洋大海,绝不会因为天空掉下一颗砂砾而改变其应有的格局。
很多人都知道得理不饶人这句话,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无理狡三分。
习惯性得理不饶人,处处表现得盛气凌人的人,通常有理的时候会将小问题无限放大,但在无理的时候也会垂死狡辩。
中国自古就有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传统共识。
一个人,如果仅是因为满足虚幻的自我“存在感”和“表现欲”,而不懂得设身处地,凡事都习惯咄咄逼人,不但会暴露自己层次低下的事实,更会给自己的未来设置各种障碍。
曾国藩有一句话说的好: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以盛气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