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已经成为大家出行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导航软件在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有些不合理的设置反而增加了成都的拥堵。
事情是这样,前天和朋友从软件园去大源吃一家老字号鱼摆摆。由于距离不算远,我们开车就只跟着导航规划路线在剑南大道行驶。在离大源村还有2公里左右的时候,导航带我们走进了一条很窄的街巷。
导航似乎想带我们抄小路,结果这块社区小区密集、小路太多,导致朋友越开越晕,10几分钟的路程绕了快半小时,最后抵达目的地。
在这条道路上,我猜至少有一大半的司机用了导航软件。因为采用导航软件建议,司机们都想走小路躲开受影响道路,而小路本来在设计上就无法承载如此大流量,结果堵起车来,并连锁反应地影响了后面的道路。
再比如我家这一片四面都有主干道(蓝色),片区内道路规划整齐(红色),为两车道,路看起来挺宽,但这一片全是密集的高楼,一到高峰两车道根本不够用。喧闹狭小的小路上堵满了赶路的汽车,堵在路上司机很焦虑,被堵在家门口回不去的小区居民更焦虑。
成都现在2000多万人口,本来交通压力就大,而导航软件在应用中只采用利己的方式来减少行驶时间,更是给成都交通添堵。
正逢大运会,我在这里有个建议:成都相关部门可否协调导航软件,开启导航保护。
1、保护大运会场馆周边道路。建议大运相关道路都不设置为导航的首选路线(导航设置终点为大运会相关场馆除外)。对于大运场馆周围道路,如果不是用户行程的必经之路,导航完全可以避免将这些路段规划进首选路线,一是避免给大运会周边造堵,二是避免车辆误入大运专用道。 2、保护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这些位置一直是成都交通拥堵的痛点难点。第一本身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已经够堵了,第二大概率会有满满当当的占道停车,堵上加堵。导航软件能否将那些“非目的地”只是途经医院、学校的车辆通过算法智能避开这些区域,这样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道路压力,也有利于让出看病求医的生命通道。 3、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社区周边道路。成都许多社区小巷经常会有大量车辆经过,只因为大家导航都是推荐这条路径为最近路径。但实际上这条路并不能承担跨区域交通,只是局部内部交通道路,过多车辆涌入,造成堵车的同时,也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最后想说,导航的目的是提供便捷,而不是技术造堵。能否到适当改变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