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高义奎 据说,北方有俗话说:“剃头挑子一锄头热”,这是比喻一对恋人,只有一方愿意,另一方一根本就不满意对方。这是发生在北方的俗语。因为北方的人家是聚居,每个庄子都有上百户人家。所以,常有剃头匠担着挑子,一头挑的是生着火的炉子(热的),一头挑的是应用工具(冷的) ,走村窜寨去为人们剃头。才会有“剃头挑子一锄头热”的说法。这在我们地处南方的家乡是不合适的。 在家乡火井,人户都是散居,不集中,也就没有走村窜户的剃头匠。要剃头者,都上街去找剃头匠。不过,由于从前人们经济困难,手头缺钱 ,为了节省钱,常有乡下人互相剃头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55年前后,那时我才十三岁,曾看到,我家大伯买了一把剃头刀子,和几个邻居大人,互相剃头,都是剃光头,无其他样式头型。大家认为,“头无三日光”,没啥要紧的。那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是个大晴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大伯在屋檐下摆根板凳,烧半盆热水,放在盆架上,用一方围腰帕围在邻居胸前,就开始为邻居剃头。他先将邻居的头发用热水洗过,就用剃头刀给了邻居剃头。大伯笨手笨脚地把邻居剃光头了,还打了几个“掌子”。所谓 “掌子”,其实就是不小心,在人家头皮上划出微小的“血口子”。这是家乡的土话叫“打掌子”。邻居还说:“不要紧,没关系”。头剃完后,拿一张干毛巾一扑弄,把邻居身上的头发扫掉,就算完了,就这样,他们互相帮助剃头,既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年轻人可就有当别论了,因为随着时代前进,年轻人要讲究发型,如什么拖头、平头等。所以,他们都到街上理发店去理发(不再叫“剃头”了) 。 人民改公社化后,将街上的剃头匠全被迫合作化,成立了集体单位“理发社”。那时理发社善届主任是老剃头匠王开基,社员有杨吉祥、黄发伦等。理发社地址在高场老街中街。改革开发放后,顺应发展潮流,火井理发社解体,社员重新各自搞个体经营。 现在,高场的个体理发店有很多家,如河北街的黄家,井江路的杨家和康庄路肖家等。各家理发店都装饰气派,设备齐全,工具先进。全是电动理发推子、剪子、电吹风,大面镜子,现代转椅,自来水热水洗头,一切现代化。头型多样,随心所欲。生意都不错。 有一天下午,我到河北街黄家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傅是一位长得俊俏的青年人,非常热情活泼,态度随和。他见我行走艰难,立即小心上前搀扶着我慢慢坐到转椅上。他双手麻利地开始给我理发。很快剪发、修面、掏耳朵,再用自来热水洗头、吹风等。整个理发过程都很舒服。临走时,年轻师傅还微笑着叫我一路小心。这就是火井今天的现代理发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