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听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除原因不明外,依次为遗传、其他、母孕期病毒感染、新生儿窒息、药物中毒等。
60岁及以上主要致残原因依次为老年性耳聋、中耳炎、全身性疾病、噪声和爆震等。
1.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分子诊断为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能够快速地准确地进行基因筛查和基因分型。对耳聋高危人群、孕前或孕早期人群、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是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听力残疾发生的最科学、有效的手段,也是先天性耳聋的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级预防包括药物性聋易感筛查、聋人夫妇生育指导、青年聋人恋爱前指导和胚胎植入前诊断;
2.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进行听力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于初次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在42天左右应进行复筛。仍怀疑有听力障碍者,则应在3月龄之前完成听力学诊断。
由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检测手段有限、某些迟发的听力障碍早期并不发病、影响儿童听力还有很多因素,因此建议8岁以下的儿童常规至少每年进行1次听力筛查,发现可疑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就诊。
3.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有耳聋家族史的人,即便自身听力正常,也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在婚育前还应检测耳聋基因明确病因,明确后代可能发病情况。
不明原因单耳聋者,应注意保护好耳听力,定期检测听力。
耳鸣人群、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者,最好及时进行听力检测。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耳聋基因诊断的合作医院,可进行基因检测、听力筛查等全套检查。
“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我们总能找到100种熬夜的理由,加班、打游戏、追剧……但100个熬夜的理由也换不回你的听力健康。情绪不稳定、生活不规律都有可能影响到内耳循环系统,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所以奉劝大家作息规律,为了耳朵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体。
随着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戴耳机听歌、追剧。世界卫生组织(WTO)称,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岁至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保护听力健康,要牢记60-60原则,即用耳机时“音量开在60%以下,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长期戴耳机的人群,建议选择头戴式耳机。
噪声引起的耳聋是成年人耳聋的重要原因。噪声性听力损失首先影响高频听力,人们不易觉察,发现以后听力很难恢复。生活中佩戴耳机时间过长,音量过大,甚至使用电话过多,都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听力损失。
少去环境嘈杂的场所,例如KTV、网吧等地方,并且每次停留时间不宜超过两个小时。长期职业性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科学合理地使用家电,比如电视音量不要太大,冰箱不放在卧室里。家中多养些花草绿植,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音。补充适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增加人体对噪音的耐受能力。
药物性耳聋是指药物应用过程中或应用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
耳毒性药物是指那些可能造成内耳结构损伤的药物,这种损伤将会导致临时或永久的听力缺失,或对已存的感音性听觉缺失造成更大伤害。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以及部分抗肿瘤的药物和利尿剂等均对耳有毒性作用,可能引起耳聋等听觉疾病。
由于儿童用药时剂量、浓度都与成人不同,所以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用药,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非用不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使用,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用药的剂量、时间和途径,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
耳屎有杀菌、保湿、防止小昆虫进入的功效,可以保护耳朵。正常情况下,不用掏耳屎。挖耳勺等异物会破坏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损伤、出血、感染,导致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湿疹。若耳屎堵住影响听力,请到正规医院清理,不要自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