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43|评论: 6

[营山·新闻] 「历史文化」营山进士文化源起和发展(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文化」营山进士文化源起和发展(上)
‖任颖辉
u=3226407608,4049353410&fm=3012&app=3012&autime=1686908057&size=b200,200

方志四川

2023-07-08 13:47四川

关注





营山进士文化源起和发展(上)




任颖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贡生的称谓解释:把士子人才作为贡品进献、供奉给天子)。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营山县在科举时代有史可记的在宋、明、清三朝共考取了57位进士,其中清代进士人数居全川第五位。这是营山大地自古以来“地灵所钟”“人文蔚起”的具体写照,也是千百年来营山先民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和留存的精神财富,从深层次反映了营山人民崇德尚文的人文精神。回顾和研究营山进士文化,就是要找寻营山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推动力,挖掘人文历史中的时代精神,带给今天的营山人以强大的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激励营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科举制度概况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一说始于汉代),确立于唐代。历代相沿,清代科举大体沿用明制,分文武两途,设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举人、进士即取得进入仕途之资格。



08f790529822720eb2c8809dc2217b4af31fab4e.png@f_auto


科举层级图



d043ad4bd11373f0b2f7d4ed1be53af7f9ed04ea.jpeg@f_auto


清代殿试地——保和殿(图片来源:老吴的美篇)




据萧源锦教授《中国历科状进士人数统计表》统计:中国历代进士(包括未获正史承认的张献忠的大西国科举在内),共745榜106855人。上述数字尚缺唐代、南唐、南汉、金代等共38榜的数据,占计入数的5%强。也就是说,有6000名左右的进士未统计在内。(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




中国科举史上还有武进士一目,自唐氏开武科,到清代止,包括张献忠的大西国皆有武科。因我国历来重文轻武,武科进士资料缺失较多。萧源锦教授《中国历科武状元人数统计表》缺唐代等数据,仅计入190榜。如果考虑我国历来重文轻武的科举政策,可以推想武进士人数较文科少些,若以文科进士数的五分之一计,则历代当有武进士20000名以上。如此,中国历代进士总数约有13万名左右。



d043ad4bd11373f0efcb0d871de53af7faed042c.jpeg@f_auto


阆中贡院,清初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明清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2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五科。省会迁往成都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科举制度废除(图片来源:阆中市人民政府网)



8c1001e93901213f287fb9a4ee0d47dd2e2e9575.jpeg@f_auto


清代县试地点—营山县清代考棚图



29381f30e924b899adcaa298d7ec6c99087bf697.jpeg@f_auto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万历26年殿试试卷




二、营山科举时代的成就和状况




营山其俗少商多儒、家诗户书,历代官员以重数兴学为职守,社会以尊师助学为风尚,邑人以耕读传家为根本,文风厚重,科第联捷。宋明清三代中进士57人、举人190余人,明清两代有贡生380多人,有“科第仕宦甲于蜀都”“文冠八属”(清代顺庆府辖营山等2州6县,故为八属)之誉。



203fb80e7bec54e7c802778600d2ea5c4dc26ab7.jpeg@f_auto


天一阁藏明万历《营山县志》




(一)宋明清三朝的营山进士




1.宋朝的营山进士。




宋朝319年(960—1279)中,营山登进士25人。从嘉祐中(1056—1064)任弼、何适登进士起,以后有何修辅、黄敦复、郑修、贾居厚、何格非、任锦章、任云章、任汉章、任有章、任天章、谢自厚、杨灏、谢纯厚、谢继厚、谢处厚、何德孙、任逵、何祥、鲜于逢、鲜于造、鲜于辉、鲜于倬、雍沿。这些进士中,何修辅、何格非系何适之孙,鲜于造、鲜于倬分别为鲜于逢、鲜于辉之弟。雍沿善吟咏,有诗集行世。营山太蓬山《蓬山十三咏》石刻即其吟作。任锦章官至翰林。



faf2b2119313b07e1afe0e32b63de02f96dd8c44.jpeg@f_auto


清代县志载营山文昌宫图




2.明朝的营山进士。




明朝276年(1368—1644)中,营山中进士6人:




李英,合川人,后入营山籍。正统中举,戊辰(1448年)科登进士,官云南参议。




唐臣,弘治庚戌(1490年)科进士,官巩昌府知府。性醇谨、寡言笑,博览群书,得其精意,不论寒暑,饭余之暇,辄与学者讲论不辍。转两江盐运使,没有到任就死了,贫不能殓。云南提学副使李希颜躬率诸生赙殓。时人称唐臣有靖节之风(平淡、清高、有气节)。墓葬城东南30里。




李初元,嘉靖甲辰(1544年)科登进士。历河南道监察御史。廉洁英敏,以报国泽民为志,奏罢营山黄渡驿递,请蠲免阆中锦屏关税。出按河南,人不敢徇私枉法,豪强屏迹。卒后,打开他的箱箧,仅有遗金5钱,敝袜一双而已。墓葬城东40里之白岩寨。




陈周政,天启中举人,辛未(1631年)科进士,官甯(ning)国府知府。幼颖异,博览群书,日记数千言,著作甚多,工诗词书法,《县志》中收录有他的吟咏;撰写了《太蓬景福寺碑记》《游太蓬纪行》等文章。太蓬山“吞月吹云”石刻即其手迹。退职后回到营山,姚、黄起义军威逼营山,他贷银分派街民修缮城垣,相助守城,城未得破。死后墓葬城西8里的高笋沟。




罗心朴,崇祯丁丑(1637年)科进士。性孝友,恤乡邻。任浙江秀水县知县,迁宁波府推官,继升宁绍兵备道。为官所至善政。墓葬城东10里蒲高溪。(明末隐居浙江,力保雪窦寺的事迹载入浙江省文史资料和蒋介石传记)




李沂,崇祯癸酉科举人,勤苦力学,多才智,时盗贼蜂起,他统筹划策,助理官吏,坚守城垣,城赖以安。壬午(1642年)科登进士,任江南颍上县知县。值张献忠起义,他益定乡保,训练士兵,修理楼橹,率颍上父老子弟四百抗御,不至破城。后寓居颍上,教授生徒,名士多出其门。于颖卒,终年74岁。其子扶柩归葬城东30里高笋沟。




3.清朝的营山进士。




清朝267年(1644—1911)中,共举行了112次进士科考试(指文科考试),全国共录取进士26391名,平均每科录取250名左右。四川获得进士786名,占全清进士名额约3%。营山中进士26名,仅次于涪陵、成都、华阳、富顺,排名全省第五位。今将清代营山进士事略简述于后:




李桓,明进士李沂之孙,顺治庚子科举人,辛丑(1661年)科进士。出任江西新昌县知县。




王曰俞,康熙癸酉科举人,庚辰(1700年)科三甲第207名进士。任江苏句容县知县。(清康熙50年辛卯科场案,王被卷入判斩首)




于之辐,康熙癸酉科举人,庚辰(1700年科三甲第85名进士。少时安贫力学,潜心研读。成进士后任湖南麻阳县知县。不久升常德府知府,再调宝庆府知府。在任期间,力除猾吏及奸诈之徒,民怀其德。著有《圣泉诗集》。卒年75岁。葬于城西20里木瓜园。




陈会,字远斋,又字远岚,康熙戊子科举人,己丑(1709年)科三甲第183名进士。年幼时家贫力学,带经而耕,苦读有声。成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年散馆,壬辰年受检讨;丁酉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庚子年充江南乡试主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卒于任。归柩葬城东50里向家坝。




侯度,字伯正,康熙辛卯科举人,乙未(1715年)科二甲第36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丁酉年散馆。戊戌年授编修;迁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后擢升郎中,总理宝源局。他清操自持,工作有条不紊。沉静好学。晚年卸任,告归。担任锦江书院山长,著有《锦江书院学规》。为士林敬仰。卒年80岁。




张乾元,字建也,雍正甲辰科举人,丁未(1727年)科三甲第101名进士。弱冠甘贫勤学苦读。成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戊申年散馆。庚戌年授检讨;寻迁云南道监察御史,多所陈奏,于时政多所建树。凡属利国富民之事,悉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权贵。每当分内之事,身体力行,义无反顾,无丝毫含混。以亲老乞休,回籍。训迪昆季,其兄弟子侄多登科甲。曾与贾西合纂《浮山县志》三十七卷。卒后葬于城西60里迎龙桥。




龚士模,雍正壬子科举人,乾隆丁巳(1737年)科三甲第215名进士。幼年失父,与弟士楷事母至孝。家贫,力学不倦。中进士后,签分贵州,授玉屏县知县;旋调贵筑县知县,除暴安良,豪猾敛迹,政绩突出;调转河南许州知州;秩满,再调云南府知府。时府属内多穷困之户,少数奸诈之徒及高利贷者任意勒索,不法者甚嚣尘上,极难铲除;贫弱者无法求生,沦家破业。士模乃采取断然措施,给贫弱者以资本,使之以行商贾供养家庭,养其廉耻;于贪诈豪猾之徒,颁发禁规,若有违犯,财产充公,分与勤耕苦耘和行商为贾的贫弱者。府属士兵称颂不已。因功保举升迁迆西道(驻大理),权藩纂(藩司)。因病告归客居重庆。卒于渝。




龚士楷,士模之弟。雍正乙卯科举人,乾隆己未(1739年)科三甲第153名进士,任广东长宁县知县。




马铭,乾隆己酉科举人,庚戌(1790年)科进士。通经史,文章雅正,恩赐翰林院检讨。




罗愔,乾隆戊午科举人,己未(1739年)科三甲第123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辛酉年散馆。壬午年授检讨。后入重庆籍。




侯于蓟,乾隆丙辰科举人,壬戌(1742年)科三甲第85名进士。为诸生时性端谨沉静,不苟言笑,可表率一方。成进士后,签分广东,先任知县,后升惠州通判。耿介廉明,贤声大著,升任惠州府同知。后又调浙江署杭州海防通判。曾奉差押解铜入京,劳瘁于官。善堪舆,子孙亦得其传。墓葬城北五十里的安固寺。




马元烈,字觐光,乾隆戊午科举人,壬戌(1742年)科三甲第199名进士。癸亥年授云南平彝县知县,以清勤卓著,民益感戴,升大定府知府。墓葬城西10里的龙马庙侧。




易周,字守乾,乾隆甲子科举人,戊辰(1748年)科三甲第141名进士。签分湖北授竹山县知县,后调署贵州绥阳县知县。幼力学精勤,为人诚笃恭谨,慈爱仁义。为官多善政,所任两县,士民尤怀念。撰有《清水诗集》。墓葬城北30里的杨家沟。




张师元,张乾元之弟。乾隆戊午科举人。戊辰(1748年)科三甲第150名进士。签分山东,署安县知县。




陈怀玉,字孚尹,乾隆丙子科举人,丁丑(1757年)科三甲第140名进士。任夔州府学教授 ,以程朱理学为宗,参之融汇经史。以清白著身称世,遭父丧,服阙。补保宁府学教授,未履任,告休林泉。性恬静嗜古,力持正学,对门生尽心启迪,门人因登第及入仕途者二百余人。著作甚多,有《挨星水法秘篇》《信庵全集》等。又善堪舆,精星象天文之学,士林尊仰。墓葬城南门外翠屏山后。




王凤鸣,字丹山,乾隆己卯科举人,辛已(1761年)科二甲第31名进士。事亲至孝,父久病未愈,割臂和药,病愈后方履任。授河北高邑县知县,寻调陕西定边县知县,不久辞职归籍。敦宗睦族,教授生徒,成就人才者甚众。性慷慨。嘉庆间地方遭乱,倡捐数十金修清平寨,保全县境。卒年91岁。墓葬城南10里的云雾山。




陈跻敬,怀玉之子。乾隆丙午科举人,乙卯(1795年)科三甲第40名进士。嘉庆八年至十一年任湖北云梦县知县。




于德培,字子朴,嘉庆丁卯科举人,戊辰(1808年)科三甲第7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壬申年散馆。癸酉年授职编修,以编修充浙江乡试副考官,寻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丙子年任四川省立锦江书院山长;再迁礼部主客司主事。晚年回籍,病卒葬城东五里观音桥。




侯圻,嘉庆戊辰科举人,辛未(1811年)科三甲第41名进士。性刚正严厉,做事果断有为,最喜承担艰巨任务。签分江西,授星子县知县。上任后,他铲除强暴,打击恶棍、兴修水利,并代赏囤粮。县境内顿成升平气象,风清朴雅,惠政特多。后改浙江泰胜县知县。致仕归乡,卒年82岁。




侯承诰,嘉庆庚午科举人,庚辰(1829年)科二甲第88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壬午年散馆。授礼部主事,改浙江会稽县知县。




白濬铣,嘉庆己卯科举人,道光己丑(1820年)科二甲第85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年散馆。官直隶南皮县知县;寻调广昌、静海等县知县。有政声,候升知州。以亲老告归终养。天资颖异,工诗文。时与邑弟子讲学不倦,川北隽秀多出其门下。著有《景阳山房集》,制艺行世,卒后葬城北照珠滩。




侯恩济,咸丰乙卯科举人,同治辛未(1871年)科三甲第179名进士。签分陕西,癸酉年署麟游县知县,调凤县知县。光绪七年因一事未办妥,又未负其职,被人弹劾,解任回籍。心情郁闷不解,病情加重而卒。




于式枚,字晦若,光绪庚辰(1880年)科进士。以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御试,用为兵部主事。后在李鸿章手下任北洋差遣十余年。光绪二十二年,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出访了德、法、英、美等国。回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升给事中。二十七年,协助奕劻、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三十一年,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后改提学使,于式枚辞 ,乃受命总理广西铁路。三十三年,升为邮传部侍郎,钦命为考察宪政大臣出使德国。曾两次上疏向清帝陈言,主张实行宪政,要像日本、德国那样君主立宪,受到朝廷嘉纳。先后翻译了普鲁士宪法全文、官制、位号、等级和两议院新旧选举法,上奏朝廷。宣统元年(1909年)于式枚因病告假。张之洞奏荐于式枚堪大用,复任为吏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1913年清史馆成立,于式枚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后侨居山东青岛。病卒,终年59岁。




蔡镇藩,字东侯,光绪戊子科举人,壬辰(1892年)科二甲第90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甲午年散馆,授吏部主事。以办事精敏处理得当,为主官所倚重。戊戌变法,蔡镇藩应诏陈言,疏列拯救经济,富国强兵以成新政的意见,受到光绪皇帝嘉奖和采纳。后开设经济特科,蔡镇藩身体力行,参加应试,名列一等四名,一时声誉隆起,朝野皆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反对维新,排斥打击新政人员。蔡镇藩满怀壮志,不得一筹,便以奔母丧为由回到四川成都。四川总督赵尔巽即以八人大轿接蔡入府,待以上宾。委蔡为四川谘议局筹备处协理,后又委为四川财政监理兼造币分厂总办。蔡便着手革弊疏滞,清理课税,发展农桑,兴办实业,发展四川经济。在保路风潮中,蔡镇藩与省内名望50余人,组成庚戌川省川汉保路同志研究会。袁世凯窃国知蔡善于理财,遂委为四川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并以“入阁”为诱饵企图使蔡为他效劳。蔡镇藩毅然辞官不做,过隐居生活,1914年病逝于成都。




黄世泽,光绪戊子科举人,乙未(1895年)科三甲第129名进士。签分知县,在家候官,后终未出仕。




于式棱,于式枚之弟。光绪戊戌(1898年)科登进士。光绪二十七年授翰林院编修。




(二)营山进士优秀人物




在宋明清三代的57名进士中,宋代任锦章和清代的陈会、侯度、张乾元、罗愔、马铭、于德培、侯承诰、白濬铣、于式枚、蔡镇藩、于式棱12人被选翰林,他们在翰林院中行使经筵日讲、侍读侍值、论撰文史、充任科举考官等职责,直接为皇帝和朝廷服务,地位清贵,成为天下读书人心目中实现了最高理想的幸运儿,做到了儒家学说所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




营山进士中,(唐臣)李初元以廉洁、陈周政以诗书、侯圻以勤政、于德培以严毅、于式枚以文才而闻名朝野。




1.李初元,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时病逝,同省官员开启他遗留的小箱子,里面只遗金五钱,破旧袜一双,上下官员莫不嘉奖叹息。




2.陈周政,号蝶庵,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官至宁国府知府。其主要著作有《史记学》《风轮》《史唾》《蝶庵存稿》等五十卷。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崖东边洞口有其书“吞月吹云”。同治版《营山县志》载有其《鬻籍行》《观音桥》《太蓬山景福寺碑记》《游太蓬纪行》等诗文。




3.侯圻。喜任艰巨。任江西星子县知县时,兴水利,以己俸银代民偿屯粮,惠政极多。




4.于德培。性格严正刚毅,晋升监察御史时,奉派为行耕礼(古时每年春耕前,皇宫举行仪式,皇亲大臣们都要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此劝导农民耕种)纠仪,当时恰遇刮大风下大雨,参加仪式的权贵和官员,见风雨交加,均未停轿下地参加犁田仪式,俱四散而去。德培具实上奏,王公九卿以下悉数被参劾。嘉庆皇帝震怒,命王公长跪内廷待罪。不久,德培又奉旨对那些人按律法进行处理。



242dd42a2834349b9ceed758710064c234d3be7e.jpeg@f_auto


5.于式枚。博闻强记,善属文。光绪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用兵部主事。李鸿章上疏调北洋差遣,历十余年,奏牍多出其手。后又任《清史稿》总阅。晚清渐进立宪派代表人物。




关于于式枚籍贯,《清史稿》“于式枚传”及其他资料上均为广西贺县人,实际上于式枚在其参加科举考试履历上,则书为“广西平乐府贺县监生民籍,祖籍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世居营山县城东关外芳嘉坝”(今营山县朗池镇天井村6社,现存有于式枚故居,当地人称“翰林院子”)。于式枚父亲于中立(于丹九)、祖父于锜均为营山县名人,在清同治版《营山县志》《选举志》应例中有记为“于锜,从九品分发广西”,民国县志资料曾记“于式枚少时随祖父宦游广西寄居(籍)考取”。



c8177f3e6709c93d05881b0f27d789d0d30054c2.jpeg@f_auto


据已故四川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蒙文通主编的民国版《营山县志》《人物传(初稿)》载:“于式枚,字晦若,于图培曾孙,好义轻才,然赋性耿介,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庚辰(1880年)科联捷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礼部主客司主事,迁礼部郎中,补江南道监察御史,政务处提调,京师大学堂会办,鸿胪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广东学政提学使司,升邮传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调左侍郎,署吏部当堂,钦派出使德国考察宪政大臣。清亡,居山东青岛,任清史馆总阅纂修清史稿,以节终。弟式棱。”




清史稿为清朝历史的正史的未定稿,清史馆总阅是仅次于馆长的重要修史职位,于式枚为修撰清史作出了重要历史文化贡献。于式枚也由于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在《清史稿》上列有传记。(《清史稿》卷之四四三《于式枚列传》)



78310a55b319ebc40c955b1a3accbef01c1716be.jpeg@f_auto


于式枚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式枚继任总理礼学馆事务,于光绪乙酉年(1885)至己亥年(1899年)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十五年,李鸿章的奏牍多出其手。后来于式枚将保存的李鸿章信稿三十二册,由李鸿章后人出资石印出版,题名《李文忠公尺牍》。



6a600c338744ebf865e6f3036013a6266159a76a.jpeg@f_auto

b21bb051f81986180c637cf0f1075f7f8ad4e691.jpeg@f_auto


民国成立后,于式枚隐居青岛,北洋政府授为参政,坚辞不受。笃信佛教,终身未育。收胞弟于式棱之子于孝侯为继子。1916年病逝于上海昆山。谥“文和”。《清史稿》“于式枚列传”载:“张之洞曾遗疏式枚堪大用。”




于式枚之子于孝侯(于孝初),是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夫人于立群之父,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之侄女婿。于立群曾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未完待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任颖辉(营山县档案馆)




供稿: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8-2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发帖分享。

发表于 2023-8-2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朋友临帖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加精

2021年优秀网友 2022年优秀网友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9-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9-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