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成都祖奶奶级别的网红苍蝇馆子明婷,在我这里“社死”了。大失所望!
一整个大踩雷。排队排得久就算了,点的几个菜一股“科技狠活”的味道。梅菜扣肉一口下去中间还有点凉,腰花儿勾芡勾的遭不住……很怀疑,这真的都是现炒现做的吗?不是预制菜?
餐饮连锁店、商超里头的餐馆被预制菜“占领”,这个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可以降低成本,加快产出的效率,提高翻台率。但是连“成都最牛的苍蝇馆子”明婷都被预制菜占领了?
为啥在网络1.0的BBS时代,偏居曹家巷菜市场一个烂偏偏的明婷,就尝到网络经济的甜头,火到全国人民皆知?当然是菜品惊艳人类!当年薄如蝉翼入口咸鲜肥而不腻的荷叶五花腊肉,双嫩起飞麻到天灵盖的脑花+豆花……
回想起那个口感,立马口水滴答,恨不得食指大动,大吃一场。但哪里去吃呢?物是菜非,明婷火爆更甚从前,豪华度N级,却再也不是美食江湖中那个出奇制胜,艳绝四方的创意川菜“民间高手”了。
这周和朋友去了双流木樨社区乡下的一家泰式餐厅,餐厅开在农场边,主打自然野趣,当晚一共有包括我们在内的3桌预定客户。我们这桌一共就7个人,几道泰式菜也是最常见的:菠萝炒饭、烤猪颈肉、泰式凉拌虾、罗勒炒肉末、咖喱牛肉……但两名专业厨师+一个女服务员全程整整耗时2个多小时,才上菜完毕。
目睹做菜全过程,我真的相信市面上90%以上餐厅都在用预定菜了。就这个上菜速度,这家店开在租金高昂的市区,分分钟垮了。我也问了这个厨师,“不想做无聊的菜,所以才来乡下开店”。
我听着,总觉得有点悲哀。想好好做美味的人,是不是只能屈居(但可能老板自己并不觉得是屈哈)乡下才有一席之地了?
现在不管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是餐饮美食协会,都在大力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川味预制菜产业发展生态圈。四川预制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且发展迅猛,2022年586户四川预制菜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500亿元,有资料显示预制菜将成为下一个万亿量级的产业!
川菜是产业,更是文化,作为一个热爱四川美食,以“家乡胃”为豪的四川人,我对于预制菜的“攻城略地”有点担忧。
1、川菜文化会消失么?
预制菜追求的是规模化、标准化。开封菜、麦当当就是这种模式的王者。但是川菜讲究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做工精致,烹制考究,才赢得了“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如果市场上的川菜都被预制菜占领,那谁还要“费力不讨好”地去精烹巧配?川菜在八大菜系之首的地位还能稳定么?以后是不是就是一菜一味?如果每个餐厅做出来的回锅肉、麻婆豆腐、豆瓣鱼都是一样的,也不用探店了。
2、川菜人才会断层么?
如果有人留意的话,会发现“学厨师,认准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这种魔音穿耳的广告,好像已经成为历史的眼泪了;“餐饮黄埔军校”四川烹专也没复当年的火爆……
厨师好像在慢慢消失了?这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预制菜的疯狂发展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厨师似乎不再是一种手艺,取而代之的是在后厨操作各种料理包的年轻人。长此以往,当老一批的川菜大师推出历史舞台,新一代的川菜传承人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