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要解释一下,消费水平低和消费倾向低其实是两件事。
很多人主观认为消费水平低,就是消费倾向低造成的,其实是不对的。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低,这是一个事实。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仅占GDP的40%左右,而美国约为65%,德法等欧洲国家约为55%,日本、韩国、泰国及印度等亚洲国家也普遍超过50%。可见,中国的消费在GDP占比中,确实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要低一些的。
但是,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低却并非是一个事实。在经济学概念里,消费需求是具有可支付能力的真实需求,因此,如果要衡量消费倾向,需要考虑再分配之后的可支配收入。
据统计,2019年、2020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大约是2.1万元,而这两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万元。这些数据说明,以实际支付能力口径看,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70%。这一数字仅比美国相同概念的统计数值低7个百分点左右。
加之,由于中国和美国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居民消费口径下的住房(虚拟服务支出)是有较大低估的,考虑到这个因素,居民的真实边际消费倾向会更高,这么一对比,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和美国应该相差不大。
所以说,消费水平低,归根到底是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人是没钱消费。
那么,如何提高大家的收入呢?在学术界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经济学理论:“涓滴经济学”。
这个经济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倡导的。
大致是鼓励政府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此来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成果不断增大的同时,逐步扩大受益人群,惠及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所有人,就像涓流一样慢慢滴落、渗透,故得此名。
这个理论中国一直都在用,比如为中小企业免税,提供更低的经营贷利率等,早期来看,确实非常有用,经济增长起来了,一部分人赚到了钱,但时间越长,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的效果偏差越大,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说到底,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把人的问题被掩盖了。
引用经济学家韦森的一句话来说:“现代经济学越来越数学化,这导致百分之八十以上乃至绝大部分经济学理论只追求逻辑上自洽。”
推及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有一个人到手机店消费1000元买了个手机,老板取得1000元收入,发放了800元工资,剩下的200元是赚的钱。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这次的经济业务中,消费金额是1000元,收入却只有800元,这就相当于下一次市场上流动的钱减少了200元。
也许有人会说,老板赚的钱也会花掉啊。问题是一个自然人的消费基础需求有上限的,比如一个人一天只能吃那么多饭,再多也是吃不下的。哪怕是消费升级,也花不了那么多钱,所以,老板最终消费的钱也是有限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根本实现不了自循环,必须依赖于政府“放水”。
但是,通过放水的方式刺激消费,会产生严重的“反噬效应”,以美国为例,这次疫情期间疯狂印刷美钞,导致通胀高企。为了遏制通胀,过去一年中,美联储连续八次加息,受此影响,上周,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相继关闭,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16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听证会上表示,如果危机一旦蔓延,将可以能引发挤兑,为此这几天金价一路飙涨,几乎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综合来看,想通过刺激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其实是行不通的,不具有可持续性,且副作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