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张俊杰 2006.6
[按语]此文提出“半工半读学校定义”,2009以来已经列入高校教育学考研内容,是学界首次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共识。
*
半工半读试点已经在各省市推进,这几年我试图在西部办学,因秦官属教授去世和衙门作风惟利是图毫无进展。所以我与朋友设立“科教扶贫服务社”,与上海天津北京朋友合作设立两个村图书阅览室,近日杭州捐赠20包旧衣服发送贫困山区农民。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围绕“农民脱贫致富”开展工作,但是现在却大搞“亮化、美花、绿化”,完全是本末倒置的政绩工程。农民脱贫致富,无论是进城打工,或者是就地创业,首先必须学习科技知识,也就是普及职教。 农村青年没有钱要学习科技,最好是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既要抓课堂教学,又要抓生产实践,赚取利润供给学生生活学习,学校老师校长出的力气大得到个人好处少,远不如高收费乱收费的应试教育老师校长获利丰厚。所以,西部办学只能政府行政命令来推动,学者的个人主张是根本不受欢迎的。西部办学比东部艰难十倍,其解决三农问题意义也强胜十倍。
民间试图半工半读试点成功别无他法,必须联络大企业支持,团结一批有奉献精神青年坚持不懈奋斗。 有人提出:什么是半工半读学校?然后贴上我的一篇文章作答。 我因此下了一个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我想说明的是,半工半读不仅可以“以劳养学”,而且必然走向“产学研”相结合,其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教育不可忽视,是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因此,我固执地坚持研究与探索,相信其社会意义极其深远。我认为在农民积极组织化的同时,围绕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半工半读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务之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希望我们在这方面携手努力。
然而,西部缺乏资金投入,当地企业都不景气,更没有大企业来参与合作,民间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实践证明十分困难。而东部沿海大企业极其缺乏技术工人,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初、高中毕业无职业技能,到东部出卖劳动力市场小待遇低。解决西部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困难,东部沿海大企业缺乏技工,农村山区青少年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西部职业教育学校与东部大企业合作成为唯一正确选择。
企校合作概念,正是在2002-2004普及西部農村職業教育大討論,鑒於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結構性差距,為推動新型半工半讀教育試點救助失學青少年,引進臺灣平民教育建教班(建設與教育合作)模式,建議政府推動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促成理論聯繫實際实现半工半讀自力求學,走產學研相結合現代職業教育道路。在職業教育大討論中,首先使用“校企合作”新词组,並逐步形成社會共識的職業教育新概念。
為此,我又给企校合作做出定義:通過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協作辦學或者项目開發,促成理論聯繫實際實現半工半讀自力求學,走產學研相結合現代職業教育道路的新模式。
科教扶贫服务社主张“东西连手、企校合作、城乡互助、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应该借鉴瑞典学习圈百年经验,西部学校与东部企业或学校合作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利用农闲时间办冬学夜校和技术培训班,既为城镇和第三产业输送技术人才,又为种植养殖生态农业建设服务。
我已经退休,心老是闲不下来,朋友们都说应该隐居写作才是,目前我想开个头,交年轻人继续去做公益事业,遵循轻松愉快做好事的原则。
*** *** ***
附录:
1、教育应指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为青少年茁壮成长幸福生活服务的活动。
学校是孕育新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验园地,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协同创造新社会提供向导服务,让学生在互助合作自主学习批判继承人类文明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校重要事务的民主管理科学决策,逐步实现现代社会公民“自理、自立、自治”的目标,成为建设民主法治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幸福生活的未来主人。
2、扶贫扶智,教育为本。
加尔布雷思在其《好社会》一书中指出:“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指出,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引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不过是劳动者素质提高所带来的果实而已。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最终要落脚于劳动者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的提高上。
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可持续发展之根、文明互鉴之魂,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进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北京行政管理学院《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表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政府治理、公众参与等均有正相关作用,科学素质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的对数就提升0.10,人均人力资本提升约21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