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大员们懂教育吗?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错误研究
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有错误如下:
1. 课本第58页《江南》一课是古文,解释缺失,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中“田田”二字的解释,是“挤挤挨挨”、“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见第148页)。解释完全是错误的,说明编写者根本不知道“田田”二字说的只是“圆圆”。田田是叠词,解释结果也应当符合叠词的形式,再者,课文七分之五的篇幅说的都是观鱼,是在田田的莲叶状态下的观鱼,田田说的是一片或者几片莲叶的状况,与“茂密”没有任何关系,田田还必须保证莲叶处在一种四周有空隙的状态,以方便观鱼,茂密的莲叶一片连一片,一层压一层,怎么观鱼?所有与圆字无关的解释用语都是多余的,说得越多,错误越多,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种错误。同一本书的第60页,说说到了“荷叶圆圆”,也可做为旁证。
2. 课本第67页《画》一课是古文,解释缺失,课文的插图也是不伦不类;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166页、168页、170页、171页的内容,说它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底 画 ”、“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这是一幅山水画”、“远看山无色”以及插图将山水花鸟共作一处的表述,说明编写者不具备常识,完全不懂这一首诗,以不懂冒充懂,在传播知识这一点上,是欺骗行为。这一首诗,说的是画者的技法高超,画者画了许多的画,虽然风格情趣各有不同,但是每一幅画都可以乱真,让人佩服。诗之于谜语,等级相差甚远,举例来说,可比之于玉石和砖瓦,玉石可以以砖瓦的形式砌进墙体,但是砖瓦却绝无可能以宝物的身份与玉石同居于储宝库。诗是文学的顶极作品,谜语只是俚俗的顺口溜,怎能把诗的身份无端地贬低至谜语的程度呢?即便说它是谜语,谜底也不是“画”而是“画得太好了”,这是又一个错误。“远看山无色”则完全无视事实,“日照香 炉”说的是山色紫,“远上寒山”说的是山色白和红,近来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一句之中,山就有了四种颜色,怎么说“山无色”呢?课文中说“山有色”是说自然中山该有什么色,在画中山就有什么色,一样也不缺,课本的插图将山水花鸟共作一处,把不能同处的内容混在一起,违背了文理,违背了画理,也违背了常识,山水画追求的是淡泊高远,花鸟画表达的是富贵奢华,怎么共处?比如某家生了一个孩子,是男就男,是女就女,不可以亦男亦女,不男不女,与自然规律不合。把山水花鸟画硬称为“这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种没有常识的错误,最起码会受到花鸟画作者们的反对,课文中说及的画也不是一幅,是多幅。
3. 课本第72页《日月明》一课关于男、尘的说法不合常识,课文的“一人不成众”一句讲理不力,末一句“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也不合常识;.《日月明》一课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说法,是介绍会意字,“体验古人造字的智慧”(第182页),“男”是“田”和“耒”的构成,而不是“田”和“力”的构成,持耒到田劳作,训为“男”,在田里出力劳作的人不止是男,女,也是田间的劳力,《对花》中唱道“撒下一颗籽呀,发了一棵芽啊”,说的是劳动妇女在田里进行播种劳动,董永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说的是劳动妇女在田里进行灌溉劳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有一种叫做“母系氏族社会”,就是因为妇女进行农业劳动能得到比男人们进行的渔猎劳动更多更稳定的收获,而得到了氏族的领导权的结果,说明妇女也是田里劳动者的 一部分,还应当是田间劳动的开创者,还有一点,“力”字是从“耒”字异写而来,“力”成为“男”的一部分,是男字出现以后异写的演变结果,而不是造字的初始状态。“小土尘”也与“古人造字”的说法相违背,古人造字起码有几千年的历史,尘字却只是在1956年由国务院颁发的《简化字总表》才出现的,因此不具有“古人造字”的资格,“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一句说的不是字理,与课文的主旨不合,再者下定义不宜用否定句式,一人不成众,二人成众吗?七人众吗?八人众吗?我们万众一心,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人众吗?一人不成众与七人众、八人众、万人众怎么一致起来呢?“独木不成林”句也是一样的错误,独木不成林,多少棵木才成林呢?50棵?300棵?2000棵?这个问题用“独木不成林”一句解释得清楚吗?构字和自然事实怎样地一致起来正是课文应该说清楚的道理。当讲不讲,不当讲啰嗦起来没完,完全不合文理。团结协作与会意字并不完全相关,没有必要议论与会意字字理没有严格关联关系的团结协作问题,以文理而论,这是多余,“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句问题更加严重,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83页的说法,是“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在一起可以创造财富的道理”的意思,据被告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向法庭提交的证据,这一句俗语出自“只要我们齐心,紧紧抱成一团,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那就摔不乱,打不碎。”(伍杰《山路崎岖》)仅从这句来分析,这就是一个说理不清的句子,金,摔不摔得乱,打不打得碎,还与金的自然物理形态相关,如果它是砂粒状、粉末状,即使它的化学性质是金,仍然是一摔就乱,一打就碎,立论完全不能成立,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句怎么就能创造财富也丝毫没有论述,课本怎么就总结出“创造财 富”这个意义来?这一句话,只能归在错误和拙劣的范围里,课本的编写者不辨对错,把它引进课本再作更进一步的错误理解和解释,对读者进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创造财富”的教育,完全不能达到目的,事实上只能起到反作用。团结与会意字字理并不严格相关,《日月明》一课完全没有必要论述团结问题,团结也要讲原则,不是所有的团结都有积极的促进进步的作用,市本无虎,三人乃成,曾参贤良,三告投杼,这都是团结做坏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首段文字所写的团结,就是共产党的敌对势力,“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从字面上来理解,它说的就是“众人一条心,都把手中持有的黄土说成金,那它就成了金”,可以与“团结就能创造财富”相关联,可惜的是它完全是诈骗团伙的信条,危害社会。
4. 课本第78页《拔萝卜》一课“老公公种了一个萝卜。”句错误,种的时候必不是一个萝卜,而是一棵萝卜秧,甚至只是一粒萝卜籽;在菜市场、饭店,萝卜论“个”,对种萝卜的农民,萝卜论“行”、“棵”、“株”。用量词得要分清身份和场合。
5. 课本第87页《雨点儿》一课“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句错误,“飘”一字不妥。想来“飘”和“雨”之间,只有“牛毛细雨”勉强有点联系,可是课文中说的却是“小雨点”和“大雨点”“飘落下来”,这就违背了我们的语文习惯了。
6. 课本后记“小学语文室全体同仁始终是……”句中的“同仁”一词使用不当,于礼有违。“仁”是敬辞,礼貌的原则是:在公开场合,敬辞不自用,对于非编者的读者,“仁”一词就有羞辱意义。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有错误如下:
1. 课本第12页“祖国多么广大”,“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祖国广大,搭配不当;这是一个可以简单判断的主语缺失的病句。
2. 课本第19页“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仪式壮观不合语言习惯;到处可见的景象不称“壮观”,天天可见的仪式,也不称“壮观”,一个壮观的仪式自然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天天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国家和社会都会承受不了的。
3. 课本第27页“日积月累”所给出的“春晓”一诗是古文,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64页所说是:雨后清晨的美丽春光,常识告诉我们,一首诗绝不会浅薄到如此的程度,编写者昏昏噩噩,对诗中所说的事、所言的情完全不懂,把自己不懂的文章编进课本,是不负责任的欺诈行为,并且可能会对学生、读者和社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坏影响。年轻的朋友,你读到这里,我就问问你,你,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吗?
4. 课本第33页“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从“叽叽喳喳”到“安安静静”,少了过渡,不合文理;
5. 课本第63页“有饭能吃饱”,饱字中只有“食”字,并不见“饭”字;“食”和“饭”两个字书写、读音、释义都不相同,怎么能将此作彼,混为一谈呢?
6. 课本第103页“青蛙跳来了。……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句混乱不堪;是青蛙不能跳到地里?是蚜虫不是害虫?是青蛙在地里也不捉害虫?“田”和“地”这两个可以模糊使用很难严格区别的词,怎么才能认真严格地区别开来呢?让读者无法得知,这都是课文的混乱叙述造成的后果。
7. 课本后记“小学语文室全体同仁始终是……”句中的“同仁”一词使用不当,于礼有违。这一个错误如上册的错误分析。
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2017年7月/12月第一版)有错误如下:
上册:
1.(封面)教育部审定 (内页)教育部组织编写 审定与组织编写是互相制约的机制,执行部门应当分立分设,一个部门既组织编写,又负责审定,是一种工作机制的错误;
2.第三页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这一句中的“跳”是一个特指,是指特定的一次“跳”,是指让小青蛙能从水中到达荷叶的一次“跳”,可是这个特定的动作在下一句中却被改写为“蹦”,“蹦”与“跳”是不同的动作,纵身向上谓“蹦”,纵身向前谓“跳”,一个动作不能用意义不同的词来表达,所以错了。同书第34页“希比希又蹦又跳”和下册第7页“快活地蹦啊跳啊”可以做证。
3.第五页 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汽,应当是单个水分子的存在形式,是水的最小 体积形态。一般地说来,水汽,连“点儿”的“极小极小”体积都没有。我请被告编写者给出“汽”和“极小极小的点儿”的体积测量数值,以弄清体积大小的事实。
4.第十四页 好多天以后 觉得好奇怪
好作副词,是方言的用法。使用不当,就产生“杂糅”的语病。同一页的“很冷很冷的东西”,“过了很多天”,就是教科书里普通话白话文的规范使用方法,可以作证。
5.第十六页 一片花园 一片欢笑
这一课本来应当讲授的是:量词的不同。而上面两组却相同了,如果将“一片花园”中的“片”一词作变换,就可以避免这个错误。同书第57页“几个……公园”可以作证。
6.第二十三页 夏季里……早起勤耕作
夏季里的农事,不宜以“耕作”一词指称。采桑和插秧都没有“耕”的内容。耕作无疑是农事最适宜的指称,但是使用起来还是有限定的。多年的农事,可以称耕作,一年的农事也可以称耕作,春季里农事以“耕”为主要事务,所以也有“春耕”的说法,春季里的农事,也可以称“耕作”,在历史上,一年的农事一般只有春季里耕一次农田,夏季里的农事,不以“耕作”为主,甚至没有“耕”的劳作,所以不宜将夏季农事称为“耕作”。
7.第二十八页 有个叫曹操的人
下文有一句“带着官员们一同去看”,一个人,大约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怎么能带着官员们行动呢?这一句中的“人”一字就应当担负着说清身份的责任。这个“人”的身份应当是一个“大官”,也不算麻烦,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8.第三十六页 睡梦中的妈妈……美丽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
睡梦中的人,眼睛大抵是不会紧紧地闭着的,这不符合事理。
9.第四十三页 登鹳雀楼 古文,解释缺失。这是因为编写者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正解。
10.第四十六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本人没有实地考查过,仅凭课本的插图,猴子蹲踞的所在,倒像一个小平台,太不像“陡峭的山峰上”了,因此怀疑。
11.第五十一页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枝叶应当是“在葡萄架上”向四面展开,要不然匍匐在地,怎么成得了“凉棚”?这里不够严谨。后面的“五光十色”,也是不够严谨,葡萄本身并不发光,反光也不算强烈,怎么就要强调它的“光”的特性?下册第七页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可以作证。
12.第六十九页 《江雪》
立意孤傲,嫉世鄙俗,“江雪”一文说的是社会与世道的黑暗和冷酷,表达了作者对体制和社会的批判和不屑,甚至是反对,在当今全国人民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为了和全世界人民一起建立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参与并且努力奋斗的形势下,就显出了极度的不和谐。稚嫩少儿,更其不宜。
13.第七十七页 祝福他健康长寿。
祝福,不妥,比较接近的词语是“祝愿”,一个及物,可以带补语,一个不及物,不适合带补语。且“福”与“健康”“长寿”并不相等,造成混乱。
14.第八十二页 这可提醒了鲁班,
提醒不对。对于原本不知道的知识,何来“提醒”?“启发”才是。
下册:
1.(封面)教育部审定 (内页)教育部组织编写 错误分析同上册;
2.第二页 咏柳 古文,解释缺失。这是因为编写者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正解。“碧玉”应当是“小家碧玉”的意思,在文学中,“潘金莲”是淫荡女人的意象,而“小家碧玉”是清纯的年轻姑娘追求性爱的意象,“咏柳”一文,直接地用“碧玉”这个年轻、勇敢、开放的姑娘以自然的,可以是非法律的、非道德的、非婚姻的、完全自我的并且最让人关心的是她的第一次性生活的文学形象,允许、引诱甚至怂恿读者和小学二年级学生做“偷不如偷不着”的性意淫,与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观完全相反。
3.第十页 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 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一棵柏树就能成为“风景”?风景,应当包括山、水、天、地等,再少也不能只以一项就成“风景”。一棵树的“景”,大约只能以“点”称之。上册第四十六页“黄山风景区”可以为证。
4.第十三页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文,解释缺失。这是因为编写者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正解。
5.第二十二页 葱葱绿绿的
葱葱二字费解。即使能解,也属生硬。第二十五页同。
6.第二十七页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可以眼前,可以面前,也可以身前,没有任何交待,怎么理解“窗前”?老师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一扇窗吗?
7.第五十二页 每次我说“天牛大婶,早上好”,她总是想顶我一下。
句子不完整。 每次我对她说“天牛大婶,早上好”的时候,她总是想顶我一下。
8.第六十九页 好天气和坏天气 第七十页 每天都是好天气呢!
结论毫无疑问是片面的,它的反面同时存在。给读者以错误的引导。
9.第七十二页 绝句 古文,解释缺失。这是因为编写者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正解。
10.第七十九页 航天员在舱体里移动主要靠手臂。
想来,还是要靠手才是。
11.第八十页 在太空中生活,是不是很有趣?
论点片面,太空生活困难更多,而且所罗列的事情并不见得都属于“有趣”。错误引导读者。我们把从太空中回来的航天员评价为“英雄”而不是评价为“明星”,就证明了太空生活最主要的是“危险”。
12.第八十六页 大象的耳朵
整篇文章说理不通。大象的耳朵主要的功能除了听以外就是散热,所以必须面积要大。大面积的耳朵就只能耷拉着。至于飞虫入耳说也站不住脚,耳道里长些耳毛,再加上不时地拍打,就能有效地防止了。
13.第一百0二页 那浓绿的树荫 一望无际 遮住了蓝天
浓绿——树荫 搭配不当。树荫也不表述为“一望无际”,树荫是树叶投在地面的阴影,何以就“遮住了蓝天”?
以上的错误都是些常识性的问题,这就让人很遗憾,《春晓》的问题也许稍微地复杂一点,但是在别的错误得到纠正之后——我们必须要首先以此证明我们有常识能力和诚实的品质——只要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这一首诗。有兴趣的人士可以留意,当然也可以自己现在就用心去试着找出正确的解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