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镇序
万水千山总是情,白衣故乡最赏心。白衣,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与梦想,留下了我成长的艰辛与曙光,还有那山的坚定,水的柔慈,父老乡亲的淳朴,厚道与善良。
春秋轮回,斗转星移;胸怀初心,鞠躬天职。1965年离开故乡,几经辗转,于1992年重返锦城,任职省府。屈指而数,尔来四十七年矣!其间虽几次归省,终难释怀剪不断理还乱之离愁别绪,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一望。
白衣——地理独特,区位凸显。白衣镇地处平昌县东南部,直系同州城乡融合先行片区之副中心镇(此片区不设中心镇)。东至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南抵涵水镇,西连岳家镇西兴镇,北接金宝街道办事处。幅员近九十平方千米,人口三万二千有馀。域内交通便捷,省道,国道,达巴铁路纵横南北;水系发达,巴河,濛溪河,磴子河交汇东流。自古以来,享有“千年风水宝地,百年翰林门第”“历史文化名镇”“巴蜀旅游胜地”“康养长寿之乡”等美誉。
白衣——天造人为,景观蔚然。群峰争高,五岳竞秀。六坝相望,沃土滋熙。十景错落,彼此呼应;各具情态,蔚为大观。九溪纵横,三河交汇;玉带环抱古镇,腥风熏陶渔家。朝晖染翠,红雾弥漫;夕岚设色,扁舟荡漾。渚清沙白,柳暗天淸;黄莺婉转,白鹤高翔。游人如織,歌吹为风。俯仰之间,目酣心旷神怡!鲸涛虾浪随起伏,秋树春花醉煞人。
古镇宫殿庙宇,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鳞次栉比;红墙碧瓦,飞檐翘脊;风铃鸣角,花灯傍户;街道相通,美轮美奂!紫气东来,祥云翻滚;天时地利,物阜民丰;舟车穿梭,往来熙熙;一派繁荣景象欣欣日上。古镇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生态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四A景区,也是两千年来,米仓古道上一颗璀璨的川东明珠!
白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绥定府志》《达县志》《巴州志》《平昌县志》记载:春秋时兴市建场,南梁天监元年设永康县,开皇时更名永穆县,元代设为永康镇,明崇祯甲申年始称白衣庵,清代改称百益(邑)场,中华民国设白衣乡,从此“白衣”称谓,沿用至今。
白衣——古迹密布,文化丰厚。白衣镇内,遗迹遍布各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宫,五府,六坊以及吴氏宗祠,广福寺,小阁寺等共二十余处。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代黄帝之赠题;倭仁,张之洞,谭嗣同,梁启超,丁宝桢,李鸿章,翁同龢,李宗义,金庆等高官大吏之题字,至今历历可见,熠熠生辉。
白衣——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吴氏诸家,名门望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登科及第,灿若群星;夫荣妻贵,龙凤呈祥。有案可查之翰林,进士,举人,拔贡及监增廪生凡五十六人,朝廷命官四十六人,诰授大夫二十一人;赏赐黄马褂,顶戴花翎,勇号者十余人,敕授衔职者二十余人。诰命一品夫人,夫人,淑人,恭人及宜人者四十,敕帑建节孝牌坊六座。后之开明绅士,巴山名医,省市县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莘莘学子金榜题名者如雨后春笋,尽职科教,立功军旅,翘楚商海者比比皆是。获国家部委,省委政府,市委政府,县委政府表彰者数以几百计。
白衣——先烈故乡,红色热土。1933年红军一部入境,于云梯子,黄鹤山等地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求解放。黄鹤山阻击战以少胜多;黑松林,玉皇观剿匪悉数全歼。为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为捍卫世界和平,一百七十多白衣人踊跃参加儿童团,游击队,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及志愿军。其中一百一十多人英勇顽强,壮烈牺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十三人抗美援朝,八人长眠异国他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不曾马革裹尸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乡虽好终为客,同气连枝总是青”。白衣是我心心念念的故乡,虽在外工作数十余载,但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父老乡亲的感怀,一刻难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注 1 文中大量史实源于新版《白衣镇志》,诚谢诸位作者及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