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91|评论: 1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10-1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千万网民数月以来翘首以盼的“北极鲶鱼”事件,终于在10号等来了通报。虽然从众多网民的反应看,这种处理并不令人满意,但是毕竟有了一个结果,值得解读。

640


        一、网民对通报不算满意

       此前还有一个插曲,几乎令网民失去信心。那就是在网民推动深圳尽早给出答复的过程中,有人向深圳相关部门申请该案的信息公开,但是收到回复说是“不予公开”,结果不少网民就此认为此案将石沉大海,怨气顿生。实际行政部门如此依法回复,并无问题,但是在关键时刻极易导致误解,留下网络灰色印象。这表明地方政府部门在应对重大舆情的时候,缺乏一个协调机制。对于如此广受瞩目的舆情事件,调查小组应该本着负责的精神,在“不予公开”说法成为热点的时候,应该通过媒体或者相关途径放风,表明调查一直在进行中,维护公信力形象,而非保持沉默,一度给网民留下负面印象。从通报全文看,深圳市纪委监委对网民“北极鲶鱼”的爷爷,也即深圳市原交通局货运管理分局局长钟庚赐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决定给予钟庚赐开除党籍处分并降低退休待遇、收缴违纪违法所得。从行文看,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与普通纪委通报语气几无二致,也并未提供案情调查细节,最后给出处理意见。新华社评“北极鲶鱼”事件说:退休不是护身符,反腐没有休止符。但是很多网民对此并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惩处的目的。但是如何理解这一份通报?它会成为类似舆情案件的一个范例吗?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二、此案和“许可馨事件”的显著不同之处

       应该说,近年来由于留学生在境外的出格言论引发的严重舆情,“北极鲶鱼”事件和此前的“许可馨”事件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事件,但是两者具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许可馨事件,之所以引发大范围的激烈反应,在于美国在极限打压华为激发了中国百姓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又在疫情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施了舆论抹黑、无端指责的行为,令中国网民在为国家高度自豪的同时,对于美国等西方霸道做法充满了愤怒。许可馨在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大爆发的背景下发出的“恨国”言论,很明显撞到了枪口,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令网民怒不可遏,引发网络追杀和持续关注。也就是说,许可馨是触怒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理。但是发生今年3月的“北极鲶鱼”事件,则是冒犯了另一种社会心理。在疫情之后,随着激烈的中西对抗告一段落,又由于经济发展未达目标,人们开始更为关注自身的生活体感,更为关注失业问题和收入降低问题,再加这两年民营企业为负面流量冲击,数十年狂飙突进的资本,在今天的形势下受到重新审视和评价,其形象出现巨大反转,人们开始关注资本的超额利润问题、剥削问题以及涉及到的贪腐问题,人们对于平等和共富提出了强烈的诉求,尤其对于各种不平等现象,中低收入阶层反应强烈。在此之时,“北极鲶鱼”在境外肆无忌惮渲染“家里有9位数”、家人“感觉贪了”等言论,无疑刺中了这种敏感心理,终于成为引爆网络积累的不公平心理的导火索。实际上,此案和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引发的热议,其社会心理的根源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对于资本圈地和权力滥用导致的不公平现象,社会心理进行了热烈呼应。所以我们说,任何一个大型的舆情事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心理来找出它的导火索和情绪源头,这也有利于有针对性提出应对办法,而非茫无头绪地忙着灭火和安抚网民。

      三、需要理解此案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对于深圳市关于此案的通报,寥寥数行字,网友们看出了文字的苍白和处理的无力,我们看出的,却是当地部门的努力和艰难。网民普遍情感激烈,快意恩仇,希望相关部门快刀斩乱麻,尽快给出结果,但却常常忽视了官方需要走程序、组建调查组,并理出线索,这都需要时间。但网民对此并不关心,只等结果,这就导致了强烈的冲突性。考虑到本案年代久远,调查工作如同深入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翻检资料,并且走访旧人,但是显然这并不容易。事件牵涉的人和事还要放在历史的经纬里,结合当时的政策环境来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这无疑增加了难度。深圳作为众所瞩目的明星城市,做事效率向来令人称许,但是唯独这件事情一直延宕,没有下文,虽然引发网络怒火,但是依然沉默久之,只能说,深圳遭遇了一个难题。在此前不少人将深圳此案当做一个“烂尾舆情”的时候,一家著名杂志向燕博士约稿,但是写的一些文字后来并未公开刊出。原文可以提供一个观察事件的新的视角。原文的看法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收到了发展的红利和时代的红利,但是不能不说,这种红利有先后和厚薄之分。由于财富积累和地位提升具有马太效应,也就是随着时间具有增强和放大效应,先得的和得到更多的,可能所获更多。很多作为“小镇做题家”的平民子弟或者作为各种“二代”进入体制之后,通过勤奋努力,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收入也有增长,在过去数十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他们通过买房、投资理财、给与下一代优质教育,实现增值和再生产,获得了先发优势,从而无论在物质财富、社会地位还是社会话语权、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都获得了优势地位,这表现为房产增加、物质丰厚、子女海外留学、社会地位更高等。这也意味着,对于江西“周公子炫富事件”等导致巨大不平等感受的舆情中,即便进行调查,但是也很难给出有力的说法,也很难安抚一些网民的情绪,因为众多中高收入群体的出现,本身就是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初衷。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但是显然,“北极鲶鱼”事件的性质和上述发展现象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其爷爷的确是违规违纪违法,最终受到处理。其中令众多网民意难平的是,其依然保留了退休待遇,这也表明,调查组也承认了他们在过去的部分获得和待遇是合情合理的,是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四、此案只能做到这样的65—70分了


       中国的网络舆情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网民呼声和诉求的极大重视,关注舆情、梳理舆情并从中整理有价值的线索,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将舆情应对体制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会针对一些重大网络舆情成立调查组给出通报,从而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生态。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通报常常是多方平衡和妥协的结果。也就是说,各方都是退让一步,都未能达到完全满意的程度,是一种多方妥协和彼此容忍的结果。颇像一个众议庭和合议庭的调解过程,多方根据利益诉求进行激烈辩论和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各方难称满意但是又都能大体接受的东西。我们在此前推出的文章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就是在针对一个重大舆情的官方通报之后,“网民骂骂咧咧地散去”,是舆情应对基本成功的一个常态。为什么这么说?从网民的角度来说,他们固然希望调查处理的结果和司法审判的结果,能够高度契合自己舆情审判和舆论审判的结果,但是结果往往难如人意,毕竟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从官方的角度来说,尊重舆情、敬畏民意是需要做到的,而且也往往在通报中重视安抚网民情绪,但是他们也会警惕为舆情所绑架,尤其不能被时时泛滥其中的民粹主义和小众的利益相关者所左右,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一方面重视舆情、尊重公众知情权,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要确保司法、行政和舆论的公共性、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确保社会总体沿着理性的确定性的路线前进。我们从此前一些重大网络舆情的通报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李文亮案、“八孩女”案等,都能看出这个特点。只有那些道德属性明显、是非分明的案件,网友才能得到一个酣畅淋漓的结果,比如唐山打人案的处理,就属于此类。也就是说,这种通报常常是充分考虑了各方的利益诉求,糅合了历史和现实、官方和民间、法治和情感、问责和安抚诸多因素,进行了平衡和妥协,是个四平八稳的结果。网民当然是很难完全满意的,但是通过通报,人们也看到了官方的调查劳动,给出了司法和道德的强烈谴责,也能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很难挑出太大的毛病了。有时候,在各方参与博弈的情况下,挑不出毛病,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就以“北极鲶鱼”舆情事件的通报来说,除非出现新的过硬的证据,推动事件进一步调查,否则结果也只能这样了。我们的看法是,这个通报从网民的满意度来说,大约只能给出65—70分上下,并不足以成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模版,依然有可以完善和进一步处理的空间,但是考虑到事件的复杂性,这个结果大抵只好如此。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3-10-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许可馨事件影响特别坏,直接让苏州变成了许州。但是官方就是讳莫如深,估计背后的势力特别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