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以色列10大军把加沙城团团围住后,坦克集结完毕,大战将至!尽管哈马斯要求居民留下与城共存亡,但以方要求加沙北部110万居民24小时内南撤到指定的安全区,空投几十万张“以军告加沙人民书”。全文如下:
“以色列国防军要求加沙城所有平民为了自身安全和保护,从他们的家中向南疏散,并转移到加沙干河以南地区,如地图所示。
哈马斯恐怖组织对以色列国和加沙城发动了战争,是一个军事行动发生的地区。这次撒离是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只有在作出另一项允许的声明时,你才能返回加沙城。不要接近以色列国的安全围栏区域。哈马斯恐怖分子躲藏在加沙城房屋下面的地道里和居住着无辜加沙平民的建筑物里。
加沙城的平民们,为了你们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请向南撤离,远离那些把你们当作人肉盾牌的哈马斯恐怖分子。在今后几天里,以色列国防军将继续在加沙城开展重大行动,并作出广泛努力,避免伤害平民。”
加沙城的面积仅365平方公里,此前有200万人,人口稠密,进入加沙作战面临着无数的考验。所以,虽然以军已经围住加沙一周了,一直不敢贸然进入加沙。让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第一个围困不攻而克的大城市:长春。
1947年底,在我军强大的冬季攻势和歼灭国军精锐新5军的胜利下,陈诚急得胃病发作,卧床不起,蒋介石又想起了虎将卫立煌。
于是,卫立煌火急入关就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到1948年3月时,我军攻克四平,国民党在东北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等城市。
沈阳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抗战虎将廖耀湘,锦州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但长春孤悬在松辽平原上,成为“死城”。卫立煌想起了抗战名将郑洞国。只有郑洞国能担当此任。
可是,卫立煌没有想到,当年在长城古北口抗战、台儿庄大捷、昆仑关大捷、长沙会战、远征缅甸,郑洞国屡创敌顽,战功卓著,他居然一口拒绝了卫立煌,郑不想再打了。
一将难求,长春非郑洞国不可。蒋介石不得不直接打电报,命令郑洞国去长春上任。郑洞国虽然不愿意,但不得不给蒋校长的面子。于是,郑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率2个军、6个独立师又3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
林总非常明白,尽管长春已是一座死城,但工事坚固,国民党称长春防线“坚冠全国”。长春守军中,第60军是滇军,不是无能之辈。新7军麾下的新38师是驻印军的老底子,能征善战。何况长春城里有一位抗战名将郑洞国!
显然,硬攻长春够呛,不如改为久困长围,郑洞国和新38师再牛逼,总不能不吃饭嘛?不妨将郑洞国围困到山穷水尽时再动手——长春围困战开始了。
5月中旬,林彪命“两萧”(萧劲光和萧华)率10个师组成的围城大军,把长春团团围住。那时,除去地方部队,四野已发展到12个纵队和17个独立师,共50多个师,75万大军。
郑洞国也心里清楚,他不怕林彪攻城,最怕粮仓见底。郑派出部队向城外出击,准备在城郊搜购一些粮食未果。于是,立即让长春市长尚传道筹粮,先将中央信托局长春分局贮存的50万公斤大豆全部买下。又对全市进行人口和存粮普查,发现民间存粮只够吃到7月底。
为了长期固守长春,郑洞国发行本票将市场上的粮食抢购一空。同时制定《战时粮食管制办法》,规定老百姓只准留3个月的粮食,其余要全部上交。尚传道对郑洞国说:“民间存粮已快吃光了。由政府没收,也收不到多少。”
粮食紧张,战马杀光了杀狗,捉猫,捉老鼠,打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一切都成了捕杀对象。到了6月中旬,郑洞国害怕民与兵争粮,将凡是家中余粮不够吃到9月份的,统统赶出长春。为了活命,有的饥民不等郑洞国驱赶,就想办法逃出城,著名评书演员单连芳就是那时跟父母逃出长春的。
1948年8月初,我军下令放行难民,最多滞留难民达数万之多,我军还为难民提供馒头稀饭饱腹,救了不少人。
郑洞国在长春坚守了5个月,10月14日范汉杰丢了锦州,东北危矣!10月16日,郑洞国下决心突围。但60军军长滇系将领曾泽生率部起义,打乱了郑的部署。因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虚弱,士气亦极低落,将领皆无突围信心,无奈之下郑洞国自杀未果,被手下挟持向我军投诚。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我军进城时已是饿殍载道。据长春市的史志记载,饿死了十万人左右;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李发锁出版5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围困长春》里认为围困战饿死近6万人。
长春解放后,两萧劝郑洞国出来工作,郑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据郑洞国的孙子郑建邦主编的《郑洞国传》记载:祖父的后半生,一直对1948年长春之战充满愧疚之心。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请郑洞国去长春看看,被拒绝。自从战败离开长春后,郑洞国至死再无踏足东北。
1948年10月,我军发起长春围困战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东北,已经过去整整75年了。2023年10月,又发生了加沙围困战?!
昔有长春,今有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