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记忆里的邛崃大同街风情旧事 杨辉祥 一、 田园风光的消失与百年老街的崛起 上个世纪前的五六十年代,我住在小北街的杨家大院里,大院里有五个天井,二三十个房间。旧时,应该属于有钱的大户人家。它的一墙之隔,就是邛崃有名的历史人物张志和的公馆。高大隔墙上的砖上,有“1932张清平”的字样。老人们对张有些敬畏,不直呼其名,尊称他为张师长。不过,听祖上老人说,张杨两家在修建房屋的地基上还发生一场争执。杨家原来的大龙门子与二龙门子设计在一条轴线上,但好像与张家的公馆布局有些冲突。张家不允许,听说还差点打了官司。杨家虽然有钱,但在权势面前,只能让步,杨家修改了方案,从大龙门子进入,只能先经过一条十余米长很窄的甬道,突然怪怪地避开张公馆向右拐了一个直角,才是二龙门子,再经过二龙门子之后,方能够进入杨家院子的几个天井。不过,近百年的风云变迁,豪华的张公馆也好,宽阔的杨大院子也好,现在连残砖片瓦都看不到了。权贵与豪富,通通都成了过眼云烟。 我清晰记得,杨家院子的门牌号是小北街三十一号。从小北街的大门进入,曲曲折折穿过一个个天井,就到了后门,面见的是一个已经干涸的成为垃圾填埋场的池塘。从池塘往右拐,二十余米,就到大同街了。杨家大院其实是连通大同街与小北街的。我睡的房间,靠近大同街,能清楚听到大同街买卖的吆喝声。大同街比起小北街,街面宽且长,人气也旺,我很多要好小伙伴都是大同街的。所以我小时候,大部分的玩耍都在大同街。对大同街比较熟悉。几十年过去了,五六十年代大同街的那些风情旧事常常浮上心头。我记忆里的大同街的仿佛就是当时临邛古城的一个缩影。 大同街是一条大约一两百米长的街,东连北街,西接衙(县政府)门口。与小北街,棉花街相交。东段现在基本保存,而西段已经拆除消失,如今成为长满鲜花与绿树的文君广场草坪的一部分。 我查了有关资料,在清康熙嘉庆志的街巷志中,没有发现关于大同街的记载,1921年的民国邛崃县志也没有发现大同街的记载。那么,大同街的形成和命名,推测应该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可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为什么用大同命名,恐与大同的含义比较正面有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中国历史上,左派也好,右派也好,成王也好,败寇也好,都在用大同的理想社会来凝聚人心。 听老人说,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以前,北街与小北街之间,与北面的城墙,东街的背面,围成一大片空地,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春天是黄灿灿的油菜,夏时是绿油油的秧苗,秋来稻谷飘香。其间还分布有几个池塘。我少年时,都还遗留几十亩农田。我们常常在田间逮鱼,照黄鳝,粘麻螂子,抓青蜞蚂。后来,民国县政府从现在的北街与大同街的丁字口,往西到衙门口规划了这条大同街。有人在其间断断续续地修了一些木结构房子,很多房子都是非常漂亮的两层楼房,颇有些洋楼的感觉。 那时候在大同街的西段,离县政府不远,在街道的中心,居然有一口井,三面石栏杆相围,周边的人还用其水,用竹杆扯桶取水,竹杆在街上行人头上晃来晃去,十分妨碍交通。常理,人们不会在街中间打井的,推想可能是原来民居里的井,大同街扩街拆迁民居后。居民迁走了,井留下了。由此也可以推想出大同街形成的历史。 用现在的说法,大同街所处的地段,解放前是一块正在开发的新城区。解放后,政府继续对其投入,从胡巷子到王巷子南面的那一段,原来是空地,政府修了一排民房,分配给贫苦居民。两边的街房连接起来,大同街于是完全成形了。政府还在现在王巷子里建了一个可能是邛崃第一个公共厕所,有十多个蹲位。我有时候也去那里方便,觉得比家里的茅房爽。现在想起来,修这个厕所也许与大同街赶场的人太多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