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不见霜降——一下《春夏秋冬》
说明 本文是预计最快明年底成书《又见浪花——部编版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指瑕网文选》中的一篇。 是日霜降,但秋霜并未降下。
知识性等(1-2) 2016—2022学年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2页: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浅析 “秋霜降”之说似可商榷。
一
“秋霜降”意为“秋霜降下”,其“降”,意为“降下”。实际上,自古以来,“秋霜”从未“降下”过。人们见过降雨、降雪,就是未见过降霜;人们见过下雨、下雪,就是未见过下霜。其实,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水汽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凝成的。
【霜】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现代汉语词典》1224页)
关键词语:温降,水汽,地面物体,凝结,冰晶。 试细说如下: 1.霜是什么?冰晶。 2.怎样产生?凝结而成(并非如雨雪般从天而降)。 3.出现在哪?地面,地面物体(《辞海》为“地面或地物表面上”,《汉语大字典》为“地面上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 4.原为何物?接近地面的水汽。 5.变化缘由?“气温降到0℃以下时”。 其他辞书及网上对“霜”的释义,大抵同上。
二
2021学年一年级下册教参(教师教学用书)对“霜”的释义亦大体同上: 第4页—— (1)形声字识字。如,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出现的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 第6页—— 霜的形成。 寒冷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这就是霜。
由此可见,“秋霜降”之意“秋霜降下”是错误的,尽管这说法这解释延续了千百年。 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参(2021年12月)是把“秋霜降”之“降”往“降下”说的: 第4页—— “降”的演变 ……由此看出‘降’的本义是指从高处向低处走,引申为‘降低、落下’”。 (4)组词拓展。 降:下降、升降、降落伞 第9页—— 5.课间操(师生一边拍手,一边合作读)。 …… 师:什么降?生:秋霜降。
这样,恐难自圆其说于“霜”之“一种凝华现象”、“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 试改动(引玉之砖): 1.可把“秋霜降 ”改为“秋霜凝”。 2.可不改“秋霜降”,但须把“降”释为“出现,呈现”。理由: 《汉语大字典》“降”有16个义项,第6义项为“诞生;生日”。 《汉语大词典》“降”有17个义项,第4义项为“诞生;降生”。 可否引申为“出现,呈现”。 若可,则教参注释为: 【降】诞生;降生。这里指(霜)出现,呈现。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把“秋霜降”之“降”说成“降下”的,愚以为。
笔者于2019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