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在四川北部这个小县城里,大家见证了客运站二十年的兴衰。回忆起最初的工作日子,那时客运站还是一个忙碌的地方,站内车辆络绎不绝,人流如潮。
2008年之后几年内,客运站一年比一年繁忙。特别是在节假日,候车厅和停车区人挤人没有一点空位,办公室直到深夜还亮着灯,员工临时去四处调车,甚至去一千多公里外的地方借车。罗建洪回忆道:“节假日我们每天晚上加班也忙不完,车不够的时候,我们就到处打听哪里还能借到车。跑过山西、陕西、上海、杭州,有一次专门跑去无锡一个工业园区,那儿停了辆车,还有一年我们跑了两次去借车。” 但他未曾想过,2015年以后,客运站已不再是“人找车”,而是“车找人”。零零散散的乘客,再也填不满大巴。人来人往的县城中心,客运站却异常安静。候车厅内,曾经座无虚席的座位变得稀疏,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稀疏的座椅上,温暖而寂静。
老人和学生,曾经是客运站的主要乘客。四川北部的广元市苍溪县内,广运集团管理的苍溪县客运站邻近县城三所中学。每逢节假日,寄宿的学生提着大包小包赶回乡镇老家。客运站在县城中心地带,紧挨着喧嚷的菜市场和步行街,但被天桥遮住了一半,似乎只有拖着行李箱背着大包小包走出来的人,才让人注意到这座淡黄色建筑的存在。 踩着滑板车的小孩子,笑声布满了不大的候车厅。十几排座椅坐着玩手机的中年人和晒太阳的老年人,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在地板上,座位上的人们,有些低头看着手机,有些眺望着窗外的街景。越过候车厅左侧三个检票口,五十多辆大巴排列在空旷场地,每辆车前写有目的地,司机站在车前大声吆喝着,引导着乘客上车。
今年大四即将毕业的小陈,从中学开始就经常在苍溪客运站乘坐客车,见证了客运站的十年变迁。他在节假日回老家,从苍溪到伏公镇、白鹤乡、闫家沟等地,单程约5-10公里,票价7-15元。崎岖的盘山公路一圈又一圈,客运站人来人往一年又一年。 “最开始一车人拉满了,甚至早几年可能还超载一点,大家找个小板凳或者直接坐地上,那时候路也不太好,非常颠簸。车上主要是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带着买卖的农产品,菜、鸡蛋之类的东西。”小陈对《财经》感叹道,自己当时没什么深刻的感觉,但是现在感受到了其他交通方式的便利之后,回想起来,客车的条件其实算不上好。 “后来人逐渐少了,毕竟年轻的劳动力都出去了。”小陈17年上高中后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节假日乘客虽多,也很难有满座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车里空荡荡的,甚至他常坐的还是相对热门的路线。不过好的地方是,客运站及车内更加干净整洁了,安排也相对规范了。比如以前是每辆车跑两三条线路,现在规定每辆车只跑一条线路。同时,乘客买票、进站整个流程也更有秩序了。 乘客不见增多,客运企业的收入难以提升。“工资很多年都是这个样子,没涨过。”司机张师傅表示近几年人确实少了,他见车上还有许多空座,便跑到客运站外大声喊着目的地,重复了很多次,也没有路过的人进来。张师傅对《财经》摇了 摇头,说:“怎么比十几年前人都没了呢?”
客运站虽然遇到了衰落,但罗建洪仍然坚信客运站在城市客运中有其生存的空间。他认为客运站需要多方面的调整和改进,包括提升服务质量,与政府合作开展定制客运等。 苍溪客运站虽然在全国客运站中规模较小,但它见证了一个小县城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代表着全国众多类似客运站的命运。客运站或许不再如从前的繁忙,但在这个小县城里,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连接着乡村和城市,见证了时光的流转,继续服务着需要它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