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记者节。
并不是所有工种都能享有自己的节日。尽管记者节不会放假,但设立记者节,也能反映出社会对于信息权力和文化权力的原始崇拜,所谓“敬惜字纸”。
老人家们都认为,报纸上都写了,一定是真的。一些保健品小广告就精准把握住了这一点,设计成了报纸的样子。
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稀释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权力,抢夺了用户们的时间。不过,记者仍然有一份职业尊严。这份尊严,基于记者们对时代的观察、对真相的追问、对当下的记录。
张雪峰“报新闻学腿打断”的言论,不少新闻人看不惯。但是,当他们想要找出一些需要挽尊的证据的时候,却使自己陷入了尴尬。
1
打开现在的媒体app,上面都是些什么东西?
或是当央媒二传手,或是当各部门各单位公告板,或是发通稿,反正啥都要等官宣。
或是强行摆拍正能量,或是靠卖萌体现所谓“新媒体”风格,5w都被丢进了垃圾堆,新闻要素稀碎。
没有什么东西值得阅读,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住。
这样的东西,能构成当代史吗?
我们已经无法通过新闻感知到真实的社会温度。新闻别有用心地使用叙事的魔法,在手机上另造了一个拟态的世界,那个世界似乎和你有关,但似乎又与你体验到的完全不同。
2
当新闻里的世界和你感受的真实世界越来越分裂,那么新闻就成了一种幻想文学。
中国科幻四大家之一,同时也是新华社高级记者的韩松老师曾说,在新闻中可以发现更多的科幻。
科幻作家说,那些太前沿的技术,初看起来都和魔法无异。
而在新闻里,那总是增长的人均收入曲线,那一个又一个返乡创业年入百万的成功案例,又与魔法有多大的区别?
这样的幻想文学,有时是用局部真实来拼凑出一幅完全不真实的图景,有时甚至连局部真实都懒得做到。
民生疾苦无人问,一只熊猫天下知。
图片
这样的议程设置,是对民智的催眠。
熊猫都有粉圈,且粉圈之间还会互撕,也就说得通了。
这一言难尽,如你所愿。
3
连官媒都在大玩标题党。
看到某日报发的《XXX,你做的这事藏不住了!》,你就知道这其实是个好人好事。
看到某日报发的《XXX,谢谢你来过》,你就知道这人死后捐献了器官。
更别说《执行死刑!》《刚刚,正式宣布!》这类不知所云的玩意。
图片
这样的标题,绝不是新闻的创新,而是新闻面对流量的卖身。
用户一次又一次被调戏,公号编辑换着花样不说人话。
要这样的新闻有何用?有十万加的流量又如何?
浪费用户在你身上投资的时间,是最大的罪过。
4
新闻的堕落,当然不全是媒体人的责任。不过,媒体人都是这场雪崩中的雪花,无辜还是不无辜,很复杂。有很多的不得已,也有很多的主动迎合。
无论记者们怎么想,这个职业的光环都正在淡去。
看到今天朋友圈的盛况,一些记者朋友还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成了“战士”,还是有意无意地自我感动着。
一年到头,一个记者能写几条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能写几条敢拿出来当代表作的响当当的新闻?
不必抱怨互联网的冲击,只要拿出真正的思想,只有拿出尖锐的追问,一篇新闻就能在流量狂潮下岿然不动。
不必抱怨用户的浅薄,你的新闻稿能给读者带来多少增量,你真的懂你写的东西吗?
最后,只是落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寂寞。
记者节,最终也只能圈地自萌罢了。(公众号:神经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