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系列之九——那拉提
知道那拉提是因为几年前一首很火的歌。歌词中不仅唱到了那拉提,那个据说有两个孩子但却离了婚的养蜂女更是给各年龄段的男性以想象空间。我老家四川南江县甚至一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是那个养蜂女就是该县正直镇辖区内的人,和老公带着两个小孩在上海打工。本来日子过得不错,可男人却是个“不还债”的家伙,女人在忍受了男人多年后最终选择了离婚,然后带上两个孩子去了新疆养蜂。“不还债”是老家方言,翻译成大众明白的话就是“不是个好东西”。
养蜂女唱歌是不是真的有歌中形容的那么好听,她的长相是不是真如歌中形容的那么漂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想,——当然也只能是猜想,但歌中提到的那拉提,却是新疆的一个旅游热点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倒是不争的事实。那拉提有两个含义,在蒙古语里指的是“绿色的谷地”,而在哈萨克语中则是“阳光最先照耀的地方”。能够最先被阳光照耀的绿色谷地,说明这里是高山峡谷之中的一片草原,于是,那拉提又被人叫做“空中草原”。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绿色的高山谷地草原,阳光在露珠上反射出七彩斑斓,白云般的羊群在草地上吃草,牧羊人骑着马唱着歌,这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于是,2023年9月3日,我和老婆也来到了那拉提。
坐上景区大巴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往山上爬,在半山腰一个拐弯处,就听得车内有人发出惊呼声,随着那些人转头的方向往车窗外探望,就见一尊高约二十米的养蜂女雕像矗立在山的北坡。头戴花环身穿蓝色衣裙将两条乌黑粗大的辫子垂在前胸的养蜂女,皮肤白皙、面容娇好、目光深邃、体态优雅。面对雕像,车上一些游客纷纷告诉司机想要下车游览,但司机却以此处不是景区站点不能停车为由拒绝了。转过一个大弯,客车继续向山上行驶,我这才看清养蜂女雕像还真就建在一个地势促狭的弯道一侧,这样的地段除了自驾车或徒步游客可以在此逗留外,客车想要停车还真的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想,如此一座雕像为啥不建在宽敞的地方呢?
就在我通过手机在网上搜索时,就听车内有人说:“将养蜂女雕塑建在这处山坡上,给了山下公路一个很远很宽的视角,让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十几公里之外就能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养蜂女,从而给坐在车里的人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吸引游客的主要是这里的草原、雪域和高山,虽然养蜂女是个杜撰的人物,但却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雕塑又何尝不是一个吸引游客的广告呢。”说话的人是一个带团的导游,除了养蜂女雕塑,他还介绍了那拉提的三大特色:美丽草原、原始森林、圣洁雪山。
说话间,客车在一处浮雕山体前停了车,司机说,这是那拉提的第一个景点,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几乎整个那拉提空中草原。下得车来,看了一下宣传牌上的介绍,才知道那拉提并不是因歌而爆红的景点,早在1999年这里就已经建成了景区,倒是歌手借助那拉提的名气才火出了圈。顺着木栈道一步步往公路西侧那座大约三四百米高的山梁顶部爬去。随着高度的逐渐增加,视野开始变宽的同时,景色也开始变得壮丽起来。残留在山坳处的一片高大挺拔的云杉,预示着这里曾经是无边的森林,或者因为造山运动或者因为气候改变才让这里变成了草原。站在山边往南眺望,山脚下是一条狭长的平川,平川之上一条马路横贯其中,那拉提小镇和连片的田野分布在马路两侧,远远望去很像一副美丽的风景油画。
顺着木栈道爬上山梁的最高处,站在观景平台上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我内心为之一振,心情便开始不自觉地激动起来。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草原在本来就很高峻的山谷中展开、延申,向东西两个方向起伏扩展,直到天地之间那道模糊的分界线。难怪那拉提被称作空中草原,因为如此浩瀚的草居然真的就是铺就在群山谷地之中的一片绿色绒毯。草原的对面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大片森林从草原的尽头顺着山坡呈不连续的块状向山上推进,直到褐色岩石裸露的群峰之巅。山的后面又是一座更高的山,山顶上覆盖的白雪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仿佛圣灵头顶的光环,我想,那里应该就是导游嘴里的圣洁雪山吧。
下得山来,又坐车来到草原上,就见一条小河蜿蜒其中,从远远的山中流过来,经过我们身旁又向另一侧缓慢流过去。白色的哈萨克毡房散落在草地上,牛儿在草地上吃草,马儿在草地上漫步,曲曲弯弯的小河流过它们身旁,看起来就像是在一块绿色的画布上描绘出来的美丽画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抢眼。
随车来到了一个专供游客拍摄的草地,在这里游人可以尽情跳舞、游戏、拍照、直播。草原上的那条小河,曲曲弯弯从那片草地的边缘流过,让我忍不住用两根指头蘸了一点河水放到舌尖尝了一口。冰冷的河水很纯很凉也很甘冽,这应该是雪山上的雪融水吧。水是草原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来自雪山的融化水,才让那拉提草原有了这无限的生机,有了这难以言状的美!手捧一把小河流淌的雪水,抬头仰望蓝天映衬下的雪山,心里就有了一种想要抵近膜拜的冲动,可就在我微闭双眼屏息静气的时候,却发现天上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很快就在一阵冷风之后飘然而下。
草原上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七八分钟后就雨过天晴。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上流动的云层虽然厚实但却并不连续,阳光从云层的缝隙中穿刺而出照射倒草地上,看上去好像一道道光柱支撑在大地和云彩之间。阳光透过流动的云朵,光柱不断变换位置和强弱明暗,照射到草原上就形成了一连串流动的明暗相间的光斑,看上去真是如梦如幻。如果说阳光透过流动的云朵在草原上投射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让人惊艳,而一道挂在天地之间的彩虹让站在那片草地上的所有人感到的就是视觉震撼。
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让雨后的天更加洁净更加湛蓝,在穿过云朵缝隙的万道阳光的映衬下,一道七彩长虹矗立在远处的草原之上,远远望去宛若一道斑斓的光影之门,给淡绿色的草地罩上了一层闪烁的光晕。美妙的彩虹让人赏心悦目,游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的同时,不少身穿五颜六色民族服饰的网红们也不失时机地架起手机开始直播。见我们兴致正浓,司机小王说,除了草原,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同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王带我们去的那个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就座落在小河一侧的草地上。毡房背后不远处就是巍峨的大山,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落叶松;一条自然形成的沟渠蜿蜒在毡房前面的草地上,清澈的流水在沟渠中缓缓地流淌;一条卵石铺就的人行道,曲曲弯弯地从草地一侧延申到沟渠边,又被架在沟渠上的一座不过两三米长的原木拱桥串联到沟渠的另一边,然后分叉,一条延申到毡房门口,一条继续向前去到别的毡房或更远的草原。
来到毡房前,一个皮肤白净的胖小伙从毡房里走出来和小王说了几句话后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按照小王之前的提醒,参观牧民的毡房要脱鞋才能到地铺上落座,牧民为游客准备的所有食物和茶水都可以随便取用,收费是每人三十元。原以为毡房内光线比较暗淡,可跟着胖小伙进入毡房,才发现一束自然光正从毡房圆顶中央的天窗——当地人称着“陶脑”——射入,加上室内还开着电灯,让人很容易看清屋内的一切。
我们进入毡房的时候,正是这家牧民的午餐时间,我扫了一眼屋内的人,一个上了年级的老奶奶,一个体态较胖的中年妇女,一个体型瘦高的中年男人,他们三个正坐在一张铺了白色塑料桌布的长条桌的一角吃饭。饭食比较简单,是装在一个大茶盘的炒面条,里面混合了一些蔬菜。一旁的炉具上放了两个茶壶,胖小伙告诉我,那是供客人喝的奶茶和酥油茶,小伙儿说,怕客人喝不惯奶茶他家也准备了茶水。
环视一圈毡房,入门处有一小块铺了白色塑料地板,炉具灶具分别置放在门内两侧,紧挨着燃气灶具的是一个煤气罐和几个篾编箩筐,框里放了一些诸如大白菜花椰菜灯笼椒胡萝卜土豆葱蒜之类的新鲜蔬菜。占据了整个毡房三分之二面积的是一个高出地面大约二三十公分的地铺,上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绒毯,地铺一圈的围栏上同样挂着以红色基调为主的上面编制有各种图案的羊毛毡。我想,在亚寒带地区,羊毛毡御寒而红色能让人感觉温暖。几个木箱和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毯子码放在地铺后面,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还有一台平板电视机,就摆在地铺前面靠近灶具的小桌上。有电才能点亮电灯,有卫星锅盖才能看电视,但我进毡房前却没发现外面有卫星接收锅盖。于是就问胖小伙,这才知道,现在的牧民用电使用的是太阳能,电视信号早就不用卫星锅盖而直接通过手机就能收看你想看的任何电视频道。边说话,胖小伙边把我带到毡房外,指着安放在毡房围栏下的一块大约一平方米的光伏板和一个蓄电池告诉我,这设备就能满足毡房照明看电视和手机充电。随后,胖小伙又指着停在毡房不远处的摩托车告诉我,他们吃的蔬菜和煤气罐都可以骑上它去山下的镇上购买。
脱下鞋子走到地铺上感觉很软和,从地铺上拿个厚厚的羊毛垫子,我也学着草原人家的样子盘脚打坐,这时候那个胖大嫂便开始招呼我们可以就条桌上的食物随便享用。食物很丰富,除了馓子油馃子奶酪奶糖和一些干果外,还有奶茶酥油茶。见我对酥油茶感兴趣,不会说汉语的老奶奶在胖小伙——应该是他的儿子——的翻译下就要亲手给我们熬制。等茶熬好后,她又通过胖小伙告诉我,酥油茶可以加一点炒制的黄小米在里面,等泡软了再喝会更香。为了增加欢快的气氛,在我们享用饮食的时候,胖小伙也拿起冬不拉为我们弹奏了起来。一时间,冬不拉悦耳的琴伴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在食物的香味和奶茶的香味中,袅袅飘出毡房,升到空中,传得好远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