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适的蓬安河舒豆腐 邓四平/文
河舒豆腐产于蓬安县河舒镇,其余之地虽也有打着河舒豆腐牌子的豆腐可吃,但却始终没有当地的豆腐吃起来正宗、地道和巴适。
春赏漫山遍野烂漫桃花,夏观十里荷塘渔舟唱晚,秋游神奇俊秀燕山古寨,河舒豆腐闻名遐迩,小镇因味道鲜美的豆腐而驰名巴蜀,一年四季远远近近的游客纷至沓来。一到河舒,第一道靓丽的风景便是沿途巍然屹立的巨幅广告牌——“天府一绝,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历史悠久。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就有了名气。镇上经营豆腐的酒家更是众多,光有名气的就多达30多家,单听豆腐酒家的店名便是一道独特的视觉盛宴:河舒豆腐山庄、老厨房豆腐山庄、张大胡子豆腐店、张小胡子豆腐店、桂花村豆腐庄,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据蓬安县志记载:河舒豆腐兴于清朝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河舒豆腐历史悠久,传承久远,镇上很多无名小店也兼营豆腐买卖,尽管店铺林立,但每家豆腐店依旧食客如云,生意兴隆。
其实,豆腐从诞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向了全国,也走向了世界。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几乎都把中国豆腐当成一道美味佳肴,也把品尝中国豆腐看作一种美妙的享受,它就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竟然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中国的豆腐,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这白白嫩嫩的豆腐,也引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国豆腐文化。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由是推之,豆腐的发明人就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这个刘安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化也很具传奇色彩的人。他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花费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与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子大的一些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刘安也于无意之中成为了发明豆腐的老祖宗。
2000年3月,蓬安在河舒桃花村举办第一届桃花节。桃花灿烂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家人及亲友在桃花村看完桃花,中午便一起来到河舒镇上一家豆腐店吃午饭,点菜时,年轻漂亮的服务小姐拿上了菜谱,我一看,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菜谱上光是豆腐一样竟有180几个花样品种:什么烂肉豆腐、麻辣豆腐、鱼香豆腐、雪花豆腐、熊掌豆腐、啤酒豆腐、登山豆腐、糟香豆腐、酸菜豆腐、青椒豆腐、桂花豆腐、糖醋鸡块豆腐,更为奇特的还有我们闻所未闻的口袋豆腐、怀胎豆腐、四喜豆腐、爬丝豆腐、一清二白豆腐,甚至还有凉拌豆腐、水煮豆腐等等。
豆腐店里的老板向我们介绍,河舒豆腐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河舒豆腐的独特之处之一是只有使用当地的黄豆和泉水才能制作出正宗的河舒豆腐,换到其他地方去就制作不出味道正宗的河舒豆腐来。河舒豆腐以其绵软、白净、细嫩的特点久负盛名,其烹饪方法有炒、炸、蒸、烧、煎、炖、烤、凉拌豆腐等等。河舒豆腐一是绵软,端在手上东摇西晃不垮墩子,放在桌上仍端正不偏,放一天不流水,不变型;入锅任煮不烂,用火炕豆腐任翻不硬,筷子挑起仍是嫩闪闪的不会断裂。二是吃起绵软细嫩,味道鲜美,吃后有回味,给人以爽适的感觉。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们点了几个有特色的豆腐,尤其是那种“熊掌豆腐”,服务小姐一端上桌来,豆腐的外表看上去似乎没有一点热气,冷冰冰的样子,极像一个蒸熟透了的金黄的熊掌,躺在雪白的鱼型盘里,金黄鲜嫩,蓬松酥软,让人不敢动箸食用。待到问明店主之后,方知是豆腐制作而成,而并非是真正的熊掌,一盘只需16元。用筷子拈了一片,熊掌豆腐夹在半空中,嫩闪闪地直抖,但又绵又软,根本不断、不裂。夹入口中一尝,又热又烫,表面冷若冰霜,而豆腐里面却又热气腾腾,小小的一块豆腐竟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冰火两重天的神奇内涵,真是奇特。
“口袋豆腐”更是巧妙,看似普通,并无特别之处,四四方方,像个大大的火柴盒,乍看上去,还以为是油煎的豆腐干呢。夹一块一看,四四方方的豆腐块从侧面往里居然全被掏空,放进嘴里,豆腐制成的“口袋”里,居然全盛装着芳香美味的瘦肉圆子呢,又香又嫩,十分爽口。仔细看看,缝合瘦肉的“豆腐口袋”居然没有一丝缝隙。真是“天衣无缝”、“鬼斧神工”。
不知不觉间,一大桌的“河舒豆腐”竟已被我们风卷残云,抢了个精光!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四川蓬安海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收到人民群众送来的锦旗逾百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