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84|评论: 7

滇康道上旧烟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3058120984,2879098646&fm=224&app=112&f=JPEG.jpg


    在网上偶然看到《滇康道上》一书的节略,即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不容易辗转从京东上购得此书,立即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
    作者曾昭抡先生有着显赫的身世,他是曾国藩亲弟曾国磺的孙子,兄弟姐妹及妻子、妻兄、妻弟、妻妹及姻亲都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学者、教授或是高官显贵。1926年,曾昭抡先生在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毅然抛开美国宁静优渥的研究生活回到战乱中的祖国,放弃军工生涯转而投向教育和科研,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他曾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解放后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曾先生毕生致力科学、教育事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对于会理的历史沿革一直颇感兴趣,但除清同治版《会理州志》、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徐昱编撰的《会理州风土记》及何东铭编撰的《邛嶲野录》外,其余各类书籍资料均少有涉及。《滇康道上》一书对西康科学考察团由昆明经会理、西昌至大凉山彝区的实地考察过程做了详细记载。这也是近代对会理风土地理的一次生动而详细的描述。
    1939年7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西康省建设厅资助,由十余名西南联大学生组成,曾昭抡先生任团长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出发,步行一千余公里,历时101天,经禄劝、鲁车渡、会理、西昌直抵当时彝族核心聚集区昭觉、雷波等地,结合所学专业对当地山河地貌、地质、矿产、动植物进行考察,并了解川康道路沿途彝族社会、文化情况,详细记录下川、滇两省穷僻之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诸多细节,整理成《滇康道上》和《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两本专著。
    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之后,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所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国难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捐弃所有,空万念,轻生死,试把自己的生命安排打点,化为一股力量,铸成祖国的将来和全人类的未来。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他们深入边疆僻境,不辞辛苦地继续进行科学的考察与研究。生存空间的置换使得那些曾经被人们遗忘或忽略的生命和生活凸现出来,并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丰富的印记,交织着欢乐和苦楚的现实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生命维度,扩张了知识分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他们亲眼目睹了乡村生活的僻陋,也亲身体会了民众生活的艰辛,促使他们跳出窗明几净的书斋气氛和从容缜密的研究生活,将目光投向惨淡的现实。通过这样的旅行了解中国的乡村,寻找民族活力的源泉。正是在这些先驱者重新认识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推动下,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引来人们的好奇,触动人们思考。
    书中对一路接触的马帮、挑夫、店主、农夫各色人等有生动准确的描述,对当时正在加紧进行的西祥公路修筑情形和沿途的工矿、作坊、物产、风俗都有着详尽的记叙。甚至对未来矿产的开采及厂站的设置都有较为前瞻的规划设想,可见其忧国忧民的宏大理想与抱负。在平实的字里行间,清晰真实抵反映出当时饱受烟毒与兵匪肆虐的滇康两省民众承担的生活重负,对因缺乏沟通了解而产生的民族矛盾给行旅商贾带来的威胁与恐惧作了详尽描绘。
    在历经了前半段路程的艰辛崎岖和贫乏困顿的生活窘况后,川滇交界要道上的会理古城给考察团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会理是一座典型的四川县城......,即使放在目前四川省境各处县城中间,会理也要算异常整齐的一座城市,同时并且是比较不小的一座。不仅四条大街,全部是用石灰三合土筑成,好几条旁街,也是如此。城内旁街侧巷不少。巷子虽窄,却也大部分铺的是很整齐的石板街。房屋建筑全是旧式中国建筑,大都殊为整齐。商店表面模样,以及内容,都和普通四川城市,没有多大区别。”
    曾先生对会理评价颇高:“会理的繁华热闹,真是当初意料所不及。原来我等心目中,这处逼近边陲的城市,必然相当冷落,和富民、禄劝相差不多,到此处,看见如此热闹,大令我们惊奇。不独云南外县远比不上,就是四川腹地各处县城,赶得上会理的,也并不太多。清时西昌是(宁远府),会理是州。可是自来会理就比西昌繁荣得多。”“会理有不少的好房子,此点亦为西昌所不及。庙宇、公馆、很有一些规模宏大的,其中大部分是滇越铁路未通以前的全盛时代所遗留下的。”当时在会理主持开采矿山的北大学子,青年地质学家常隆庆请设的一顿盛宴也给一路饱受饥馑的考察团员们带来惊喜:“好久没有吃好菜,一到馆子,我们这群人正像饿牢里放出来的一般,二十几盘菜,如风卷残云一般,一会儿就完全光了。”
    《滇康道上》其实算是一本日记体的考察报告,书中没有绚丽的文采与细腻的情感,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忠实记叙了沿途的旅程与风土地理。阅读此书,会将思绪不自觉地带回当年南方古丝路穿越的川滇古道上,体验那段不毛之地的荆棘褴褛,感受民间饥馑困顿的悲惨生活。
    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迅捷便利的动车高铁已将西南边陲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到以小时记,攀西地区也早已成为富庶发达的繁华要津。遥想当年,一群衣衫褴褛的教授学者和莘莘学子,在沟壑高山之间艰难的跋涉穿行,在风雨交加中饱经饥寒,在金沙江河谷的沙滩上避暑露营,脚踏实地认真考察,记录下珍贵的资料,从艰难重负中鼓足前行的勇气,为民族危亡保留一份文明的火种,为中国的未来建设开发尽一份绵薄之力。回首过往,抚今追昔,对前辈坚韧弘毅精神的钦佩之余,不由人掩卷长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12-6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来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2-1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战争期间,为滇西远征军提供军粮。
每年,西昌出3万包大米,会理出2万包大米。
(每包100公斤)

发表于 2023-12-12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2-1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邛嶲野录》、《会理州志》看过,米易版《邛嶲野录》源自会理70年代在会理的下放干部多人蜡纸刻板铅印版,据说这个版本当年会理一共只印刷了30多册,我看过这个版本里面有个别词汇是当代词语,可惜没有看到原版的表述。

发表于 2023-12-1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海子 发表于 2023-12-13 10:44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邛嶲野录》、《会理州志》看过,米易版《邛嶲野录》源自会理70年代在会理的下放干 ...

请问老辈子,《邛嶲野录》哪里可以看了?

发表于 2023-12-1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当年有朋友送了我一套共三册,这个书2010年左右米易编排过一版,周边图书馆应该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