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问”推出,阿里献血事件的网络舆情差不多就快平息了!
谢歌说事
昨(12月6)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联合采访报道组发出“五问阿里献血事件真相,还原上海女子车祸救治全过程”的重磅文章,回应社会关切。文章推出后,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发,形成了一股强势的舆论攻势。
这篇由上海报业集团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多位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组采写的“五问”,通过连日来蹲点调查,采访了余女士、其丈夫陶先生、其父母,参与余女士抢救工作的上海援藏医生,以及余女士家所在居委会等各个方面,厘清了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正面回应了网民质疑的“小姑姑”是谁?为何能让上海市卫健委调动援藏医疗专家?还能发动阿里地区所有公务人员为其献血?120万元医疗包机转运是如何筹集的?整个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通过关系借助公权力调用公共资源的情况?等问题。 针对“五问”,舆论都有那些看法?
随着该文的发出,我们仍然发现,有另外一些声音,比如写手“老朱舆情”就直指这篇官文“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称,舆论引导的一条原则是假话不要说,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也就是有图有真相地进行舆论引导。
其实,有不同的声音才是正常的。不管该事件有多大,到最后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降温,直至平息。
这个世界,无论出现了那啥网络公共舆情事件都离不开环球退休的老胡。因此,在这个最后的节骨眼上,老胡发话说,看了澎湃新闻对上海女子阿里车祸救治过程始末的长篇报道,很感慨。老胡表示,要感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达,也要感谢社会进步使得急需的抢救和治疗条件迅速汇集起来成为可能,还要感谢那些献血者的爱心,最后也要可怜为救女儿一命而不顾一切的天下父母心。
不过,老胡还是很担心网友对他的说法开骂,所以无不担心地又反过来站在网友一边,表示:
“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么阳光的一件事因为误解而受到广泛、深刻的质疑,责任不是公众的,原因完全出在了事件的中心人物,也就是逃离死亡线的余女士和她的新婚丈夫陶先生身上。显得更有说服力。”
然后,老胡话锋一转,同时也站台官媒,称,“相信澎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最后老胡为该事件收尾:
不得不说,国家培养老胡多年,都退休多年的老胡如今仍然忧国忧民和呕心沥血,引导舆论的水平就是高得与常人不一样,照顾安抚了各方情绪。
按照老胡文章格式的惯例结尾:
“最后老胡想对所有人说,当陷入涉及生死的极端困境时,当事人和他的亲人轻易不要放弃。在我们的社会成员之间,是有着为救死扶伤伸出特殊援手的善良基因的,那些温暖的东西需要当事人以决绝和百折不回的努力去激活,去开掘。社会经常看上去是冷漠的,但它的下面有温度,有很多随时准备迸发的善念。”
从网络大V老胡的发声看,人家老胡还是保持了在关键时刻、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坚持了正面发声,为事件的善后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老胡的话,语重心长,我们相信。
那么,专业人士是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的呢?
针对“五问”,舆情专家燕志华博士撰文表示担心,他说,这种通报最怕新证据的出现。对于一个声势浩大的突发舆情事件来说,当关于事件的“阴谋论”甚至谣言已经大规模传开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通报都将面临诸多的质疑和不信任。当“阴谋论”大获人心的时候,晚一点出现的关于真相的通报,本质上也等同于一种反转,但这种反转是逆人性的、打翻“阴谋论”的,因此一开始必然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所以,对于类似的特大疑难杂症式舆情的通报,很难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只能追求没有逻辑漏洞,并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虽然大家不是特别满意,但是又确实挑不出毛病,也只能接受下来,或者作为一个可以说得通的说法。
这种调查报告式的通报,是以媒体的公信力为其背书的,是抵押上了官媒的品牌影响力的,这意味着,媒体不能忽视通报失败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为此,需要为“五问”负责。此次“阿里献血事件”,由上海报业集团和澎湃新闻出面进行调查,这应该是各方商量和妥协的结果。燕博士对此评论称,由于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以体制之内面对大型舆情的应急做法,各个相关部门的系统内部肯定已经进行了探讨,寻找解决的思路和路径,但是可能此前尚未达成共识,或在走程序,或者在跨省区协调,所以未给出说法,不可能无动于衷。现在看来,前几天应该都在紧急商量,最后是觉得由媒体出面调查,并承担起了说服公众和网民的重任。这意味着,上报集团和澎湃新闻在此事中,抵押上了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如果通报有问题,或者故意作假,一旦暴露,那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光公信力被公众收回,导致信誉破产,还可能进一步殃及体制的公信力。
因此,燕博士还提醒说,这种被网民“骂骂咧咧”接受的通报,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一定要做到逻辑的严密,并且这种勉强而脆弱的信任关系,一定要能经受住最新证据的考验。就是说,万一被一个最新证据戳破了,那不光全盘皆输,对于公信力来说是雪上加霜,遭受二次伤害。比如,如果出现新的关于“小姑姑”的有力证据,和通报截然不同,那意味着不光通报彻底失效,还连带着搭上了各方的公信力。所以,这种敏感事件的通报是必须能经受住考验的,也从侧面说明,它必须是符合基本的事实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谢歌说事看来,不管是澎湃新闻的调查通报文章,还是老胡发话,都应当应被视为网络舆情处置的最经典案例。因为当事方不能自说自话,官方也“不好说”,所以就引入了上观新闻、澎湃新闻联合采访报道组这个“第三方”机制,发出“五问阿里献血事件真相,还原上海女子车祸救治全过程”的重磅文章,进行舆论引导。
不得不说,这些针对舆情处置的手段还是挺厉害的,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谢歌说事以为,除了正确发声外,有关方面对该事件舆情后续的处置也比较讲究方式方法,注重了因处置工作缺乏弹性和柔性而导致舆论再次反感,因此,辅以了一定的“软着陆”手段,不给舆论以“从程序瑕疵上推倒不公”的由头。
应当说,有关方面在应对舆情这个问题上还是备足了功课的,除了由涉事机构自身回应外,也学会了借力,或许也征求了业内人士比如舆情专家的意见,在可控范围内,引入了上观新闻、澎湃新闻联合采访报道等第三方调查机制,利用这种介于政府和网民之间的角色定位,即,第三方对事件的性质和进展正面发声,引入专业力量为该事件提供智力支撑,形成合力 “化危为机”,这有助于让该事件走出负面谷底,重塑公信力。通过推出“五问”调查文章,提供新的信息来淡化,强化或转化不同的舆论趋势,借助媒体公信力正面引导,以应对媒体、防止了“舆论审判”。
人们之所以要关注该事件,其实就是在关注现实中的自己。随着第三方的正面引导,“五问”推出,不妨大胆预测,舆情差不多就快平息了!时至今日,他们该公布的都已经完全公布了,我们该说的话也都说完了。
其实,每天半夜都爬起来关注这些热点,还是挺累的。作为吃瓜群众,看了这么久的热闹,也该歇歇啦。未来的日子,哪怕再艰难,也还是得要过下去的。
今日大雪,苍茫连天银装裹,骤雪覆茸知冬深。祝愿我们大家,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还有那些要说的话,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