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位于甘孜州泸定县的国家5A级景区海螺沟景区正式恢复局部开放,顺利迎来了第一批旅游车辆,标志着由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建集团承建的海螺沟景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顺利通车,道路通行能力及抗灾能力大大超过震前,久违的海螺沟美景正式宣告回归。
海螺沟景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为横断山系北段的高山曲流深切峡谷地貌,横跨鲜水河断裂带,经历“9.5”泸定地震后,山体岩层更加破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且位于国家5A级景区,生态、环保要求高,多处途经绝壁路段,材料运输、电力供应等极其困难,其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各种挑战,交建集团迎难而上。一是抽调隧道、桥梁专家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确保将灾后重建道路打造成品质示范工程。二是重点管控“4隧2桥”节点目标,坚决遏制“卡脖子”断点路段出现,抓好控制性工程建设。三是投入卡萨C6钻机等新型低碳环保设备,联合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设计院开展安全施工课题研究应用,综合利用INSAR技术、GNSS位移监测等技术构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切实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四是推广采用装配式隧道仰拱结构、桥梁钢结构建造应用,有效节约工期和提升桥梁抗震性和刚性。五是注重构建和谐企地关系,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合力破解环保管控、征拆协调、地材供应等施工难题。
海螺沟景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全线起于磨西镇海螺沟景区大门,止于三号营地,全长约29.13公里,项目主要控制性工程包含“4隧2桥”,包含青岗坪隧道、共和1号隧道、共和2号隧道、兰花寨隧道及嘎木沟大桥、向阳坡大桥,概算总投资6.7亿元,是支撑海螺沟文旅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甘孜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经济通道,对促进地方发展,展示我省灾后重建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后故事
与“天”斗智斗勇,展现国企担当
重建过程中,项目全体参建人员经历100多次余震,36次地灾预警、35次暴雨预警和18次雷电预警。面对危险和困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团结和带领全体参建人员攻坚克难、科学避险,共成功避险2次大型泥石流灾害和10余次较小的泥石流。
在受灾自救的同时,他们还就地变身为“抢险队”,全力参与周边村镇的抢险救灾任务,仅2023年1月26日泸定县5.6级地震发生后便一次性投入10台挖机、5台装载机、30名抢险人员参与到沿线震后抢险工作,抢通青岗坪大桥至蔡阳村路段2处塌方点和海螺沟景区道路沿线8处阻断点,清理塌方量约10000立方米,修复主动、被动防护网5000平方米,进一步彰显国企担当。
承载着广大群众对恢复便捷出行的殷切期盼和对海螺沟美景回归的美好愿望,项目建设团队攻坚克难,奋力抢抓建设进度。2023年11月30日,兰花寨隧道最后一段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和标线施划任务完成。标志着海螺沟景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务,且道路通行能力及抗灾能力大大超过震前,助力景区恢复开放进入倒计时。
推动“绿色发展”不遗余力,展现国企作为
项目位于国家5A级景区,生态、环保要求高。项目部在建设初期就把土地征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性重建作为施工的“头号工程”。
施工过程中,一是坚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创新理念的原则,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二是严格执行基本田地保护政策,坚持地质选线原则,按照“避大治小”的原则,通过路线绕避,在施工过程中尽量规避破坏珍稀植被。三是针对景区道路土层含水量大,排水量大的情况,优化和完善设计排水沟道系统,有效降低大量流水对环境、植被的影响。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次与当地林业和环保部门沟通,邀请专家对景区道路植被保护制定专门保护措施,遇到珍稀植被就调整施工路线,实现了对珍稀植被的“零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