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殿 位于“四万株松之斋”右侧,由臬门、拜厅、正殿三部分组成。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和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两次培修,1981年因雷暴击毁屋面,1982年再依貌作大规模培修。关帝殿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屋顶单檐歇山造,覆盖绿色琉璃瓦,脊饰火珠,上竖铁质单寿字,两端鸱尾吻脊。减柱造法,减少两根内金柱,增加殿堂使用面积。内四柱有柱侧角,柱子粗大,周长3.3米。柱础鼓状,刻香草花纹。梁架少用短斗,大多为搁榫。阑额正间斗拱4朵,次间各3朵,转角各1朵,前檐檐额施用普柏枋,宽而薄,檐额狭而高,两头出“霸王拳”,属元代手法。殿内明间有高大木门六道,腰花板嵌装透雕花卉,障水板又刻有半浮雕变形图案,并绘有寿字花纹。四道木门,雕刻有门画四幅,左侧两幅,文昌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地上有古树,花草和溪流,其中一幅,有梅花鹿一只在草丛中顾盼,隐喻“有禄”;右边两幅,一幅为文昌身后有侍从手托一盘,盘中装梅花鹿一只,叫“晋禄”。另一幅文昌身后的侍从手捧托盘,盘内为一顶官帽,喻意“加官”。四幅门画喻意“加官进禄”。清华大学教授黛妲考察此门画后评价说:“线条工丽古朴,画面圆润浑厚,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殿内供奉之主神为关公,头戴冕旒,身着绣龙袍,腰系玉带,执笏正坐,丹凤眼、卧蚕眉,长须美髯,不怒而威。左边侍神为关平、关兴、赵磊;右边侍神为周仓、廖化、王普。主神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又字长生,河东解州人(今山西运城)。三国时,先后被蜀国封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前将军、汉寿亭侯、壮缪侯。史载,关羽与先主刘备和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结义为异姓兄弟,他们“寝则同床,恩如兄弟。”之后,即跟随刘备东征西讨不避艰险。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大败刘备之军于小沛(今徐州),刘备逃往河北,关羽保护刘备妻小,被曹操俘获。曹操知关羽是将才,便用重金和美女相诱,欲使关羽归顺。并遣关羽的同乡荡寇将军张辽劝关羽弃刘归曹,关羽曰:“吾深受刘(备)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后,袁绍遣军攻曹操,关羽为曹操充当先锋,斩袁绍之大将颜良,解曹军的危难。关羽为曹操立此战功后,即告别曹操,保护刘备妻小前往翼州(今河北)刘备的寄身之处,使得刘备能与妻子、兄弟重新团聚,并收拾小沛之役失散的部众而重振大业。后人对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成拜把兄弟,并发下“患难与作,生死与共”的誓言,关羽对此誓言又表现出“一诺千金,诚守信义,至死不变”的忠勇壮举,还为弟兄义气而勇于两肋插刀,且不为美女和金钱的诱惑所动摇的情操,均为后人所敬仰所尊重。关羽由人成神,自晋至唐,在民间影响不大,唐时记载称为关三郎,尚视为人鬼之流。北宋末年始从民间信仰进入朝廷,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始敕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追封为武安王,配祀于武成王姜太公之侧。元文宗乃封为英济王,明初始封为侯,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方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成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人神之首。关帝殿前曾悬有“义薄云天”、“万古人极”、“忠义参天”以及(清)湖南提督书写的“天大将军”等横匾四通。并有:“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风,驰骋时不忘赤帝;清灯观青史青龙偃月,隐微处无愧青天。”“秉烛非避嫌,此夜心中惟有汉;华容既感德,当年眼底已无曹。”还有现代书法家冯健吾书撰之“万章古柏环宫观;七曲崇山接剑门”等楹联四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