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位网友发帖称,浙江金华武义县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微信群内提醒学生家长,如果孩子打算明年9月在武义上小学,当地各公办小学采用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关于积分申请,家长可以通过参加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采样、向该县慈善机构捐款等方式增加积分。其中,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每献血100毫升得2分,每次最高可献血400毫升得8分,隔半年可再次献血,积分可以累加,最高限30分。家长向该县慈善机构捐款满1000元可得2分,最高限20分。
孩子想上公办小学,家长必须献血,该帖立即受到网友关注,以为是谣言。12月11日,据新京报记者采访获悉,该情况基本属实。武义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三年,该县对于新市民孩子在当地上小学都采取积分入学政策,明年也将采取类似政策。
所有人都明白,所谓“新市民”,说起来很体面,说白了其实是没有当地户籍的外来人员,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孩子上学是全家的头等大事,武义县肯定对他们为弱势群体“排忧解愁”而感到自豪!
同样,教育资源有限,我相信武义县的积分入学新政策出台后,那些“新市民”一定争先恐后的响应,毕竟为了让自己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他们什么都能付出。或许那些没有门路的“新市民”一定对这一政策拍手叫好!
然而,武义县此举即使有千好万好,但我心里总觉得不得劲,无非是自己没有当地人的户籍,孩子就没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来武义县谋生的“新市民”虽然和本地人一样都是该县的纳税人,但他们的孩子想去较好的公办学校就读,就必须“出血”。而且,这个血竟然是真真正正的血啊!
没错,武义县的新市民孩子积分入学政策已经明文规定,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也就是说,这是“无偿献血”,是自愿!
当然了,《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共卖血12次,他每次卖血都是自愿的。而当他老了,可医院的“血头”却不要他的血,说他身上的死血比活血多,只有油漆匠才会要。当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许三观却崩溃了。
许三观从医院一直哭着回了家,他看到妻子许玉兰,抱着玉兰说:“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咱家有事怎么办……”
许玉兰安慰他,说孩子们都大了,再也不用他卖血了。许玉兰说着说着也声泪俱下,她拉起许三观的手说:“许三观,我们走,我们去吃炒猪肝、喝黄酒,我们现在有的是钱……”
许三观卖血护家,“新市民”“献”血求学!《许三观卖血记》已经成为历史,我不知道今天的武义县那些自愿无偿献血的“新市民”,面对现实,又会生出怎样的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