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27|评论: 9

落日与辉煌——广安三线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1965年—1969年期间,川东华蓥山区作为重庆常规兵器光学仪器重要基地,先后建设了国营明光仪器厂、国营华光仪器厂、国营红光仪器厂、国营兴光机械厂、国营金光仪器厂、国营永光仪器厂、国营江华机械厂、国营长城机械厂、国营燎原机械厂和国营西南玻璃厂等十家三线企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按照国家三线建设调整搬迁计划,十家三线企业相继外迁至重庆、成都、南充等地。就此,这些三线企业已成为广安大地上十大地标遗址。回望其一路艰难、辉煌、衰败的历史变迁与曲折历程,感慨万千,一言难尽。惟有,以一行行诗句为远去的三线定格。

明光,划过峡谷的一道闪电

炼铁厂那道破旧的烟火熄灭了。流放的碳渣举起石条,砖块,木头,荒野,递给厂房,礼堂,影院,以及那些从地面站立起来的风声。
一个侘寂的词语,仿佛三线舞动的旗帜,在山脚猎猎生风。
水竹林摇曳的腰身,搀扶着斜织的薄烟。片片长叶,暗藏笑意。山谷的风,总把机器的音韵,铺展成庙坝辽阔而金黄的稻菽。
汗流浃背的动词,给三线的肌肤注入了一腔喷射的血浆。粗糙而晃动的手势挥舞成林,“厂社结合”“工农并举”两束明亮的光泽穿透到时代的风口浪尖。
沟谷之上,道道劲光披荆斩棘,剥开茂树丛林的外衣,露出最闪亮的眼神。胴体般晶莹的光感仪器,注释敏锐的尺寸与方向。
比如,高炮准星的精确、电镀黑铬的色泽、反坦克火箭弹防滑帽的速成,锃亮的器械,秩序井然地交出蓥山一隅的秘密和走向。宛若夜空璀璨的星辰,把三线人千山万水背负的故乡一一点亮。
当一支橄榄吹响春风,你铸剑为犁。在军研民用的反复考量中,一束光在粗朴的原件上反复识别,敲打,最终提炼出生活的本色。
你用大写的“M”,搭建远望的山垛,或稳健的脚架,将“珠江”牌相机的镜头安放百姓之肩,稻田之上。
警戒与和平的目光,自此被华蓥山下,那个叫做双河的场镇,喂养,或者收藏。


华光,干打垒撑起的信念


世界犹如白纸摊开,在风浪中沉浮翻卷。三线是醒目的标记,或时代的隐喻。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恍若一道雷霆闪电,划过黄河长江,撕开故园的月色。风雷激荡的主题,直奔西南群山绵延的峡谷沟壑。
一群背井离乡的人,头枕语录,风餐露宿。被版图上山水苍茫的词语,深深吸引。
56年前的夏天,他们在汗水浸湿的姓氏笔画中,剥开了深锁天池湖畔码头村那朵从钢铁的棱角上飞窜的火焰。
巉岩峭壁,湖水浩茫,掩映贫瘠瘦弱的人烟。惟有六百米坚硬的海拔,丈量出他们跋山涉水红旗漫舞的长卷。
在异乡,他们先后交出失眠的夜晚,交出肉身的羁绊,交出厂房的名字。
习惯把疲惫的乡愁停泊月亮岛,让漂泊的思绪托起石头的底色。
住的干打垒,喝的山泉水。竹条交织架起共同的心愿,黏土石灰撑起军工人铁石浇铸的信念。
夜阑人静,码头惺忪的灯盏,与夜空璀璨的星光彼此交换诚意,向沉默而躬身的人们点头致敬。
七里坪那只倒挂的石鸭可以证实,彭德怀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华光仪器厂建设快,干打垒质量好”可以证实。
转型和迁移,繁华与落寞。远去的背影,无法指认每台仪器最后的走向。
只有那些脱落的标语,依稀注释着干打垒蕴藏一生的风雨。年年依旧的春风,拂过旧址上的疤痕,唤醒那棵棵香樟沉默的记忆。


红光,华蓥牌电影机的精彩回放

分水岭,分开遍地炉渣,杂草枯藤让路。
猴儿沟废弃的铁厂,一夜间被三线的秋风,染红了。
一扇黑色的大门被打开。脱缰的野马,在山谷间奔流回荡。醒来的歌谣,缀满青翠欲滴的枝叶。
脚手架,机械,背影,星辰……在山水皱褶的版图上,谋篇布局。办公楼,宿舍,厂区,食堂,球场,如枚枚泾渭分明的棋子,让一双双远走他乡的手反复掂量搓捏,腾挪逆转,直至运筹帷幄,掷地有声。
根植风雨,土石,信念。根植一抹红色光源的锐度和意境。
山沟敞开的棋盘,在月色的漂泊下越发平阔,在铁器的锻打切割中轮廓分明。而被血汗反复浸泡的那些棋子或肉身,冒出粗砺坚韧的词根。
甚至让人相信,那些“炮”“士”“兵”“卒”仿佛真实的军队和兵器。他们随风起落的招式,就像还原一场战事的枪林弹雨。
当映山红吐露芬芳,所有的妙招被机床放大成一具具山河背后赋能的词汇:航空瞄准具,火箭筒防滑帽,高炮避开射击检查仪。
其中,最刻骨铭心的那些招数,已让华蓥牌35毫米电影放映机及时捕捉。回视并记录,时光深处那条隐匿旷远的河流。
一帧一帧回望的镜头,最美是大山释放的芳华,最羞涩的表情是红光满面。

兴光,枧子沟突围的方向

枧子沟醒来的时候,一座军工厂冲破峡谷千年的愁云。
从芭茅中钻出身来,从山垭口探出头来。沉寂的古树,张开纵横交错皲裂深褐的臂膊。
幽谷喧嚣,流泉翻腾。是谁,通破了这方水土暗藏的最后玄机?
时光的年轮,如一条蚕在桑树上爬行的风雨。春暖花开的日子,被沟壑尽头的桃红反复注释,晾晒。
光润的球铣磨,让拼凑的巧手磨去粗糙的野性,磨去轮廓的锋芒,于风雪之夜传递温润的指令。沿途的工序铺开千山万水的曲线,犹如山里人拐过21道弯,爬行72步石梯扔下的葱翠背影。
离开水库的这条沟,扛起石门子的飞瀑,迎风击中地炮激光测距仪的信号,湍急的心思比响箭还快。
所有器物,连同排兵布阵的房舍,被枧子沟储蓄一生的力量拽向远方。
那些手持厂名钥匙的人们,开始突破层层剥蚀隐藏的缺口,寻找蛛网守护的故事。


金光,香樟树失落的山河

一道金光从观音洞射出,所有慈祥的目光漫过李子垭风口,抚慰遥远的众生,挥汗成雨的肩臂在砖瓦草木间移动生辉。
车间排列成合辙生韵的绝句,任河流带走铁器铿锵的潮音,和大山分散隐蔽的韵脚。
最悠扬的诗句牵引入云的烟囱,它把人间烟火汇聚起来,把机床上空洞的泡沫,谷物上虚浮的空壳吸引出来。留下匍匐地面的身子,留下螺丝钉安详困守的模样。
排排高大的香樟树,伸出工厂的耳朵。它们是机械单调叙事中最隽永的诗行,意味深长的词句写满青绿的叶脉,泛着爱情娇羞的薄光。
堆积的黄叶,垫起层层典故。紧闭的门锁锈迹斑斑,每抹锈屑,都曾裂变过一段火光四射的芳华。
那位黄姓的老职工将十八个春秋拧出汗水,铸就香樟笔直的脊梁。让繁枝茂叶娓娓诉说一代人逝去的青春,让葱茏的鸟声背诵枝头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句子。
大树的枝叶一寸一寸蔓延,金光的意境一天一天悠远。似乎这香樟树洒满阳光的肉身,就是这片旷野种植的图腾,以及机器拥抱的山河。

永光,山洞敞开的两只耳朵

“深挖洞,广积粮”“靠山、分散、隐蔽”的谶语,贴上了西南山区的额头。春风中抖落在渠江畔梭罗刘家湾山梁中部的笔画,落地开花。
一束永久的光芒点亮山洞千年的寂寥,万吨的黑暗。
阳光下,方方正正、高大宽敞的苏式厂房依山傍水,架起迫击炮瞄准窥望的镜像,逡巡一草一木的异动,直击远方黑色的风云。
依山而凿的版图,敞开山洞的车间。四个山洞犹如四只眼睛,放射出山区警惕而沉重的心事。洞顶圆弧挥就,同向趴地并排,仿佛四匹蓄势待发的黑色骏马。串串数据,递出乱石背后一座江山的密码。
凸露的洞口,是安居乐业的嘴巴。让人想起那些源于土地木讷憨实的山民,端坐门前的时光。洞内,热火朝天,肝胆相照。变幻的风云,激荡的浪潮被连夜催赶的防滑帽紧紧按住。瞄准器眨着幽深的蓝光,扯出无数双聚精会神夜不能寐的眼神。
草木荣枯。军品与民品,风华和激情,反复演绎洞内洞外的热血春秋。
炮声已随风远去,山洞仍在。荒凉之上,草木惊心。
渠江拐过这里,继续东流。




江华,法国梧桐的遣词造句

掸去车间大门脱落字面厚重的风尘,沿着时光通道中剥蚀的标语,低吟风化的墙上那若隐若现字里行间斑驳的意境,走进那段炮声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曾是坐拥四千多职工的大厂,宏阔而显赫,俨然一部四千多页的巨著。整齐高大的法国梧桐,撑起江华37年的风雨,是直插这本大书间最醒目的书签。
秋风吹来,黄叶飘落。静卧的书,一页页翻开春华秋实的注脚。
封面,赫然几个大字:国营江华机器厂。扉页上,“大庆式企业”如一束强光映入眼帘。时任国务院总理向江华厂签发的嘉奖令,字字千钧。
接下来,那些安静的词语依次醒来,在江华广场、厂区、学校萦绕盘桓,捍卫着三线人内心的辽阔与山河构筑的边疆。
贤杰俊才,涌聚于此。困守沟壑丛林,挖掘推演。面对张张黑白的图纸,遣词造句。
引信与高射炮,版图上最重要的章节。
试射炮弹的两门大炮,是两行坚挺厚重的标题,蕴含着铮铮誓言和振奋人心的消息。只是,锈迹斑斑的字迹,已看不清出口异域的背影。
两个打靶场,是洞悉的双眼,更是炮弹最初的真相。它们是诗行中最易忽略的部分,只是翻篇的时候,偶尔会听见风吹靶场的簌簌之声,仿佛炮弹远走高飞后遗落的树叶。
当目光滑过最后一页,华蓥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梧桐叶子从树上掉下,遮住了滴落的黄昏。
也许,它再也无法回到隆隆炮声的现场,去注释昔日的火热,与荣光。


长城,一杆冲锋枪从这里突围

宝鼎的佛光,笼罩溪口匍匐千里的地脉。
觉庵村被机器最初的嘶鸣唤醒,从紫烟缭绕里抬起头来。这些轰鸣就像华蓥山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光明寺、东林寺、觉庵寺所有的钟声,禅语。
三花异树,石镜斜阳,紧紧依偎在这片慈善的土地,反复敲打那块金属的坚硬和锐度。
信仰在铁屑烈焰与烛火幽幽中挣扎,提炼。虔诚的双手在犁铧与刀剑间不停地摆放,摩挲。
就这样,村庄的日子在叮叮当当中分娩阵痛,利器。而远方,正愁云紧锁,压住一团迸裂的怒火。
此时,一杆冲锋枪从山脚抬起头来,年轻的脚步也纷至沓来。
它们正从所有的车间或据点突围。并把山民的梦想,捎向远方。

燎原,射出了中国的高度

西山的风,吹过溪口唐家河坝,卷起一段烈焰飞溅的故事。
广安市博物馆,躺着一件普通枪弹外观标本盒,内陈53颗子弹实物标本。如一面镜子,被六十年代的目光反复擦拭。
小小标本,如坚定的信念,折射出汗水与烈焰的光芒,洞穿时代瞬息万变的风云。
那些千百年来立地成佛的山石,低于红尘执迷的泥土,如果,做不了玛琉岩下飞瀑咆哮的炮弹,那就做今世泥丸大小的铁弹吧,去滚向峭壁直插的云端。
譬如枪弹,灭火弹。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让这些圆润的语词,越过农庄的森林,疾驰的鸟影,穿过箭靶的心脏,追逐各自的轨道。让秩序井然的子弹,交出一座厂的边界与烈焰。
空阔的靶场,晾出精准的目标,真实的数据。风尘满面的弹丸,从这里把多年离散的方言,带回家乡。
直到1984年,洛杉矶。一枚环球牌子弹,冲破一个国度无缘奥运金牌层层围困的藩篱。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被金牌射出的光芒冉冉托起,猎猎飘扬。
中国的高度,在燎原喷薄的胸膛,百炼成钢。

西玻,升起透明的灵魂

宝箴塞的遗风,翻开武胜兴衰的册页。
龙女,嘉陵江船歌号子中最悠扬的那朵。夹杂沿途的青山鹤影,永远不倦的风帆。
白花花的玻璃,时光中最生脆的部分,在三线拦截的位置横空出世。
卸下惠风清露的玻璃,小心翼翼地切开一篷草木的身世,划出条条板结的江岸线,直挂云帆。
微弱的光,在空旷的车间反复流荡,充盈。如汗水滴落干裂的土地,润泽贫瘠而木讷的希望。
当玻璃写上探照灯、航空、石英、坦克、防弹那些坚硬泛光的名字,所有柔弱的身躯都镀上一层粗砺的色泽,所有的帆影在平阔的龙女湖纵横捭阖。
此时,一群玻璃般透明的异乡人,在这方土地上摸爬滚打,成家立业。同时,把自己毕生的信仰交给一条江。
无数军工人的呐喊与山庄的呼啸,在沿途的路口、渡口挣扎,萦绕。玻璃的最后指向,在高昂的地标上熠熠闪光。
那些明彻的风物,正踩过定远千秋的地脉,肆意辽阔生长。


作者简介:
雁歌,本名王春雁,四川华蓥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协、评协会员,广安市政协委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安市作协副秘书长,华蓥市知联会常务副会长,华蓥市作协、音协副主席,千余件文学作品散见全国多家报刊,有诗文获奖并入编多种选本,出版散文诗集《行走的云朵》、诗集《雁歌短诗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4-1-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荏苒,年轮更替,但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老师,雁歌从未停下过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不断探索,笔耕不辍,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文字中,写下了大量充满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他的散文诗集《行走的云朵》和诗集《雁歌短诗选》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雁歌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变迁,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传递人文关怀。他的散文诗《山民的梦想》通过描绘山民们在车间和据点里的辛勤劳作和梦想追求,表达了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他的散文诗《燎原》则通过描写中国在燎原中不断崛起的高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此外,雁歌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歌《燎原》中“西山的风,吹过溪口唐家河坝,卷起一段烈焰飞溅的故事”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风的力量和激情,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的散文诗《西玻,升起透明的灵魂》中“微弱的光,在空旷的车间反复流荡,充盈。如汗水滴落干裂的土地,润泽贫瘠而木讷的希望”一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光的温暖和力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总之,雁歌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雁歌还会继续努力,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发表于 2024-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岛主 发表于 2024-1-3 12:42
岁月荏苒,年轮更替,但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老师,雁歌从未停下过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不断探索,笔耕不辍,把 ...

看来你很了解这个作者啊

发表于 2024-1-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王老师的粉丝!算铁粉哈

发表于 2024-1-5 22:5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起(匿名发布)
白起(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4-1-8 15:07
独属于那一代人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无感
典韦(匿名发布)
典韦(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4-1-15 09:39
还没发家就开始怀旧了?不科学哦
妲己(匿名发布)
妲己(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4-1-15 10:16
直到跟着大部队去了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三线建设”历史记录,这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不清楚“三线建设”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历史课本近现代史应该加大宣传,现代媒体也应该有这些红色记忆的相关描述
典韦(匿名发布)
典韦(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4-1-25 17:04
匿名者 发表于 2024-1-15 10:16
直到跟着大部队去了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三线建设”历史记录,这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 ...

不宜大加宣传,保留遗迹已经足够

发表于 2024-1-2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