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邛蒲大乡野调抖音号95273514gj博主张显平老师提供的线索和图片,中国建筑摄影鼻祖恩斯特·伯施曼的三次中国之行。1908年8月,伯施曼从雅州经过邛州时拍摄的“四川成都府西部邛州的一座贞洁道德牌楼。”,此牌坊疑是原邛州境内岀南门土地坡上的陈氏花牌坊。将此图与卧龙场“陈国琼之妻高氏坊”对比,其建筑形态、形制都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工艺上都是采用的福建砖雕工艺。敬请有认识土地坡附近年龄八十多、九十多的当地原住民的网友帮忙确认一下。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伯施曼1873年生于昔日东普鲁士的梅美尔(Memel),1891年高中毕业后到夏洛腾堡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1896年进入普鲁士政府机构担任建筑与建筑工程事务的官员。1902年经印度来到中国,活动范围主要在北京、天津和青岛,1904年任期结束回国。在此次驻留期间,“中国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特征,在艺术性上的尽善尽美,以及与经验感知的纵深融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萌发了“有计划去研究中国建筑的念头”。在西山休假期间,他“还对北京西山碧云寺的许多建筑部件进行了测绘”。
在传教士兼东方学家达尔曼(P. Joseph Dahlmann S.J,1861—1930)和政治家巴赫曼(Karl Bachem,1858—1945)等人的奔走支持下,伯施曼获得德国政府资助,1906年赴中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建筑考察,其使命是考查中国建筑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伯施曼将考察范围限定在“古老中国的十八行省”,足迹遍及“十四省”。其全部考察路线,包括往返欧亚的路线,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此行途经巴黎、伦敦和美国,在那里的博物馆欣赏中国艺术珍宝。接着路过了作为东方文化支系的日本,几周下来,采撷了一些零散即逝的东方印象。最终在十二月抵达我的目的地—北京。时至1909年,我完成了在中国的考察工作,经由丝绸之路,重返阔别整整三年之久的德国。
具体来说,伯施曼1906年冬抵达中国后,以北京为大本营考察了北京及周边的建筑,如明十三陵、清东陵、热河夏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夏末,从清西陵经灵丘前往五台山,然后经龙泉关到定州,乘火车向南,从开封渡黄河,沿黄河向东。接着去了泰山、曲阜等地。1908年初考察浙江普陀山,然后从宁波经海路回京。5月前往太原,考察了天龙山石窟,然后斜穿山西到潞村,从黄河拐弯处进入陕西,考察西安,登临华山。南下四川,到首府成都,最西到达雅州府(雅安)。8月底从成都前往峨眉山。之后,乘德国内河小炮艇“祖国”号沿岷江而下,从宜昌进入湖北,从洞庭湖到长沙,在江西短暂停留。1909年初考察南岳衡山,接着去了桂林,沿桂江到西江,进入广东到广州,经海路到福州。4月份考察杭州之后再次返京。
四川成都府西部邛州的一座贞洁道德牌楼。图中的牌楼有三个门洞,半弧形的洞顶造型简单随意。牌楼中间门楼的屋顶分别建在中间的两根柱子上;最高层的屋顶上有脊刹,和下面的小门楼立在同一根横梁上。高高翘起的垂脊和正脊末端的龙吻突出了各屋顶的高低层次,而且是巴洛克风格—由于与西藏相距不远,这已成为中国西部艺术风格的特征之一。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