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023|评论: 3

临邛故事: 廻澜塔名字的文化密码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1-1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廻澜塔名字的文化密码
                                   杨辉祥
   在临邛古城内,伴南河而建,有廻澜塔,文笔塔,云居塔三座宝塔,它们沿老南桥到红岩子分布,人称南河三塔。它们俯视成都平原,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三塔是临邛古城的文化地标,令人瞩目。三塔中,廻澜塔体量最大,文笔塔次之,云居塔又次之。廻澜塔为十三级六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75.48米,它是四川第一高塔,全国第三高砖塔。它矗立于南河边的沙洲之上,巍峨壮观。南河水在从它的脚下滔滔流过。
      我们去参观宝塔时,就会发现,在塔的围墙大门上的题额是“廻澜塔”,但塔体的第一层的题额上写的却是“镇江塔”。一个是阳刻,一个是阴刻,好像还是不同时代的作品。那么,为什么它会有镇江塔和廻澜塔两个塔名呢?在廻澜塔旁边的说明牌解释说,原来叫镇江塔,清末更名为廻澜文风塔,也称廻澜塔。但是,问题又来了,古人为什么要对它更名,为什么要选用廻澜的名字呢?要解开它名字更改的来龙去脉,探寻它的文化密码,我们有必要回顾廻澜塔的建塔的历史,对它进行抽丝剥茧的梳理。
   廻澜塔旁边有一大悲庵,里面原来有几通碑,现在已经毁掉。其中有一通应该是清末或者民国初的,碑名叫《重修回澜塔碑记》,碑上记载,”洪武年间(1368-1398年),洪水为患、年不保岁。期年间,富户徙”,“故寺邻无巨富,倜傥忧之”,“郡人王志雄倡建镇江塔”,“筹缗数万”,“掘基深宽为三丈六尺”,“四周各置九巨炉熔铁注之”。“周之壕深宽各三尺六寸,糯粥为浆、渗石灰以护之”。“塔中竖九丈许铁柱为坚”。“迨至万历州牧袁昭文成之”。这些话的大致意思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南河的洪水造成很大灾害,宝林寺周边的富人都因为洪水迁徙到外地了。当地的乡贤们忧心忡忡,郡人王志雄提出建镇江塔以镇水怪压制洪水。而且筹了钱数万并开始施工。塔的基础深和宽为三丈六尺,在四周用九个炉子熔炼铁水注入基坑作为塔基,塔周边壕沟深和宽为三尺六寸,塔的中间还竖了一根九丈多高的铁柱,镇江塔一直修到了明万历年间袁昭文任州牧时,才最后完成工程。而从王志雄提出修塔的洪武年间到袁昭文完成的万历年间,其间已经经历200多年了。从上述记载来看,看书修建宝塔的目的就是为了镇煞水怪,消除水患,所以称镇江塔是名副其实的。
    明代镇江塔建成是什么样子,文献没有记载。据州志记载,建成后才过了几十年,镇江塔在崇祯(1628-1644年)末毁于兵燹。据传说,这与张献忠有关,是作战双方拆塔砖修堡垒而造成的。到了清代,政府开始重建镇江塔。乾隆(1736-1795年)时,州牧徐时敏重建而未成,仅遗塔基,其实是修了第一层,又到了同治年间(1863-1874),州牧胡兴倬,再次动工,修到第八层,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议”,受到批评,旋又停工。到了光绪(1875-1908年)初,州牧李玉宣又启动工程,镇江塔的重建才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镇江塔。镇江塔初建用了200年,镇江塔的重建,经历了清代三个皇帝,约一百七十余年。耗时之长,真有点匪夷所思。镇江塔的倡建和开工是由民间开始的,但是可能由于工程浩大,后来民间已经没有能力承受,最后的建成和重建,都是政府完成的。但即使是政府承担,时间也拖得很长。
    据民国版的《邛崃县志》记载,镇江塔重建后,虽然宝塔第一层的题额还是镇江塔三个字,但州牧李玉宣仍将镇江塔易名为廻澜文风塔。从此以后,人们,特别是官方开始用廻澜文风塔或者廻澜塔这种比较文雅的名字来称呼镇江塔。而镇江塔的名字,主要在老百姓中流行。对镇江塔更名,从历史资料分析来看,这可能不是李玉宣州牧的个人心血来潮,其实这是当时邛州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呼声,是邛崃人民的共识。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座宝塔,兴贤塔。应该说,它对镇江塔的重建和更名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廻澜塔东,沿南河而下约四十里处,有一场镇,古称观音院。后来又称战斗乡和兴贤镇。场镇上有一塔,叫兴贤塔。它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塔上有一块碑文反复提到镇江塔,它说,“邛州夙称文薮(注:文薮,文章或文人聚集之处),代有贤才,原川省名区也。逮本朝而人文不及从前。或因镇江塔折毁(注:道光时,廻澜塔只有一层),风水败坏,故如是乎?今余等文武宫弟子谋作中流砥柱,以迴既倒狂澜,承众力勷助,于此山水相交,龙脉归注之地,建修字库,名曰兴贤塔,以继镇江之芳踪而培阖郡之风水。”这一段话不难理解。它是说,邛州历来为文化昌盛,贤才辈出的地方,在四川省是很有名气的。但是,现在(指道光年间),人文却不如过去了。这是不是因为邛州镇江塔折毁,把风水败坏了的原因呢? 为此, 他们挺身而出,商量并集资于此建修了兴贤塔,以弥补镇江塔的风水缺失。他们的目的是,“继镇江(塔)之芳踪而培阖郡之风水”。如此看来,当时镇江塔虽然破败不堪,但邛州文人一直以来把镇江塔看成“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的文风塔,而不只是镇压孽龙水怪的镇江佛塔。他们认为,镇江塔,是一座影响邛州文运的风水塔。在道光年间。邛崃文运不昌了,原因就是镇江塔折毁,破坏了风水。
  兴贤塔上的这一段文字,像一篇呼吁书,表达了邛崃文化人对文化衰落的心急如焚。也看出镇江塔在当时文化人心中的重要性,这些文字永久留在塔上,是对后人的鞭策和警醒。
     道光的兴贤塔在前,光绪的李玉宣在后,李玉宣到邛州任州牧时,兴贤塔早已经存在数十年了。作为本身就是文人,又作为一州之长,他一定看到了塔上的上述碑记。我想,邛州文化人对发展家乡文化事业的视为己任的热情可能感动了他,他也了解到文化人对镇江塔迟迟没有重建的不满,以及阖郡之人对文化振兴的强烈期盼。这促使他下定决心,完成了镇江塔的重建。并将镇江塔更名为廻澜文风塔。明显可以看出,镇江塔更名为廻澜文风塔,是受到兴贤塔碑记的触动和影响。
重建后的廻澜塔,里面供奉的人物,塔上留下的文字,也以反映崇贤尚哲为主,体现了宣扬“文风”的主要内涵。回澜塔也成了文化教育的场所。其风格和主旨,已经完全不同于刚修塔时的为了镇邪压妖的镇江塔了。应该说,将重建后的镇江塔更名为廻澜文风塔,是符合实际的,是正确的。
    由此提醒我们,当我们在理解廻澜二字,或者向游客解释廻澜的意思的时候,应该知道廻澜文风塔的廻澜,不只是描述水浪的回旋,其实还隐含着很深刻是寓意,那就是兴贤塔上的那句话:“谋作中流砥柱,以迴既倒狂澜”。那是在邛崃文化不彰的时候,古代文人挽救邛崃文运的见义勇为。用直白的现代语言,廻澜意思就是,要复兴临邛文化,不能让邛崃文脉衰落下去。
“   以迴既倒狂澜”来源于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中的一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意思是说,儒家学说面临衰微的局面,要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救要倒下的狂澜一样。我想,李玉宣命名“廻澜”,就是“回狂澜于既倒”的意思,除了要体现宝塔的水流廻转的地理状态外,主要的用意与韩愈是一样的,是为了在邛崃文化面临衰落的时候,表达挽救儒家文化,挽救邛崃文运的期盼。
    从镇江塔更名廻澜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邛崃的文化古人,热爱邛崃,热爱邛崃文化,不遗余力推动邛崃文化昌盛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更需要我们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2258-3.jpg

发表于 2024-1-1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19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迹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