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阀公馆的修建与付安场的形成
杨辉祥
我在进行田野调查中,一直在了解那些场镇形成的原因,我发现,诸多因素中,交通排第一,其次为物产,再后为寺庙。但我在付安场调查的时候,发现付安场的形成,很大原因却是因为一个军阀在那里修了一个公馆。这个军阀,就是民国川军师长刘树成。
刘树成是大邑安仁镇的人,为什么在邛崃付安修建一个公馆呢?原来他娶了付安当地一个黄氏人家的女儿,成为付安的女婿。在老丈人家修房置屋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刘树成在付安修公馆之前,于1928年,他已经在安仁修了一座公馆,也叫刘树成公馆。公馆在安仁镇仁和街,座西向东临街,为三进院落,南向有个大花园,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现公馆保存较好,为安仁中学初中部教师办公楼。
为什么刘树成还要在付安修一座公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在显摆,也在孝敬老丈人。还有人认为刘树成是军人,这是狡兔三窟的做法。但当地老百姓认为,刘树成选这里修公馆,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寺庙,风水好。这座寺庙的名字,叫付庵子。现在的付安的名字,就是由付庵子演化而来的。我在走访时,写成付庵。他们认为我写成庵是不对的,应该是“菴”。我查了一下,“菴”是庵的古体字。可以通用的。不过,我猜测,原来寺庙上面写的可能就是古体的“菴”。据说,这是在明朝万历十年(1568年),有一个叫付登佑的居士捐了这块地,敬奉佛祖,由僧德寿开建为庵,是为付家庵。当地老百姓叫付庵子。迄今有400多年了。付庵子一直到民国时期,香火都很旺。寺庙内有三大殿,有五百罗汉,供奉的是自唐宋以来直到近代,盛行于巴蜀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的神灵,璧山神。
不过,即使付庵子再闹热,仍然还是寺庙,并没有形成交易集市。付庵子上临唐场,下临冉场,并不远。而冉场和唐场都是比较大的物资交易场镇,分属邛崃大邑。当时从冉场到唐场的赶场的主要道路,也不经过付庵子。付庵子也不濒河。从地理区位,物资交流和交通条件来看,付庵子很难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场镇。
但是,到1945年,有人在付庵子附近建了一座公馆。这座公馆解放后为供销社,现在街面部分还在。此人叫付银良,是川军的一个营长。他和刘树成是连襟关系,邛崃话叫“挑担”。他们都是娶得当地黄家的女儿。这黄家的三个女儿,都嫁与了有权有势有脸面的人物。大女,嫁給了刘树成的副官刘松廷,二女嫁給了师长刘树成,幺女嫁給了营长付银良。黄家是个大户人家。而且还是当地的袍哥舵把子。黄家的女主人叫黄王保,十分厉害,人门当面称她黄老太娘,背后叫她外号黄老鸡婆,她是一个小脚女人,解放初期被鸡公车推到羊安公审,而后镇压,死时83岁。
付银良修公馆的时候。公馆的周边还是一大块茅草坟茔。1946年,刘树成也在这里了修公馆。据说,公馆落成之日,刘树成办了十四天的流水席,唱了十四天的大戏。随着这两座公馆建成,于是很多人开始挨着公馆在两边修木板房,并很快形成一条街,居住有几十户人家。也有了茶铺,饭馆,商铺,一个场镇的基本元素都已经具备。不久,形成场期,但不如那些三天赶一次的大场,而是每五天赶一场,人们开始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个场镇用寺庙的名字命名,称为付庵子。
两年后,1948年,国民政府在这里设乡的行政建制,为付庵乡。刚开始辖只有三个保(保,类似于村的建制)。后来,又增加到八个保。
一般场镇的形成和兴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安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从一块荒地,崛起为一个场镇,然后又建成乡,成为乡公所的驻地。其速度之快,非常少见,令人不可思议。这可能与刘树成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干预,人为的打造推动有关。我猜测,他也许采取了一些政策和办法,例如鼓励人们在这里修房置屋,整修内外道路等措施。另外,作为一般老百姓,在民国兵荒马乱的时期,与军阀作为邻居,安全性会提高很多,他们也愿意到公馆旁边修房。而付安后来能够建制设乡,则明显可以看出是刘树成的影响了。因为这是刘师长居住的贵地,当然要提升其地位。
解放后,付庵乡的建制仍然保留,在1956年并入冉义乡。1961年又从冉义公社划出,将付庵改为付安,称付安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称付安乡。1992年,冉义乡和付安乡合并,称冉义镇。付安乡的行政建制被撤销。现在,原来付安乡的行政区域,已经归入高埂街道了。
从1948年到1992年,付安乡从设立到后来两次撤并,只存在短短的四十多年。而它的兴起却与一个军阀有关,与军阀的公馆有关,这与邛崃的其他众多场镇的形成史相比较,显得非常另类。
通过上面刘树成多方面的一生和付安场的形成,使我们对民国那段纷繁复杂场镇变迁的历史,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