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方苏雅绘制的晚清邛崃地图
考释:凡丁
奥古斯特·费朗索瓦(AugusteFrancois)(1857~1935)中文名:方苏雅。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一个呢绒商人家庭,青年时从军参与政变失败改学法律。1895年12月23日任法国驻龙州(今广西龙州)领事时,一名中国朋友(苏元春),按发音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方苏雅。还刻了一方印。
1895年任法国驻龙州(今广西龙州)领事;1899年12月起任驻云南府(今昆明)名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1900年3月兼任法国驻云南蒙自领事;1903年9月兼任法国驻云南省代表,1904年任满回国。
身着安南(今越南)皇帝皇袍的方苏雅
方苏雅任中承担法国与中国当局对话责任,身体力行完成链接赿南的老街至云南昆明456公里长的滇越铁路修建计划,1910年3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竣工举行通车典礼。
方苏雅十年间用七部相机拍摄下四川、云南的山川湖泊、街道建筑、寺庙道观,贩夫走卒、乞丐、犯人各色人等,绘制记录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
方苏雅1908年绘制的《邛崃地图》 (供图:芦山 呂国宾)
该《邛崃地图》地名标示采用的是汉字同音字,为防谬种流传,纠正于下,以供读者研究:
1、“三元”应是:桑园。2、“东桥”应是:司马桥。3、“然场”应是:冉场(今冉义)。4、“杨场”今称:羊安。5、“木场”应是牟场(今称牟礼)。6、“辛场”应是新场(今称回龙)。7、“高便子”应是:高埂子。8、“郭一”应是固驿。9、“保宁”应是:宝林。10、“纸货场”应是:致和场。11、“西安子”应是:新庵子。12、“安寕”应是:安仁(今大邑县安仁镇)。
其中的“辛场”历史地名为:蒲口顿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5p:“梁武帝天监十年(511)刺史萧范于蒲水(蒲江河)口立栅备獠,名:蒲口顿。孝元帝元年(522)改蒲口顿置邛州〔州治在依政县(今牟礼镇永丰场)〕。”
当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改临邛郡为临邛县,隶属雅州时,“蒲口顿”改称“新场”。民国时期(1912~1949)因 蒲江河流经此地,河道曲折,形似长龙,改名为:回龙。
另外
方舒雅这张绘制于1908年的《邛崃地图》无论出于任何动机,比如为西方殖民主义收集地理信息甚或用于军事侵略,总之说明历史上的临邛城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2010年前后,释者调查公孙述城北古道时,彭河坝的彭某(女)向我讲述一个故事
1950年中,有陌生人向小孩子散发糖果,然后详细打听这段直通桑园古道上的寺庙名和地名—比如戴河坝、五墩子、王沱之类,之后详细记录下来,引起大人们的警惕,经报案后民兵抓获了一个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他的任务便是为蒋介石反攻大陆时绘制《军事地图》的一部分。
但是
方舒雅绘制的这张《邛崃地图》珍贵处在于说明—现今大邑县历史上原本属于临邛。
民国29年(1940),民国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时,方才以任山为界,将高山镇绝大部分区域划属相邻的大邑县,而改革开放中出名的“前进凤凰村”历史上原本属于高山镇!
强调的是
高山镇是2016年经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的—目前为止,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距今4600年,为古蜀文明之源。对应了临邛方志中关于“邛为古蜀国”的记载 和“临邛城”临近古邛都国城之命名含义!
《尚书.禹贡》:“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州)于雍(州),周职方(周代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梁入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文王置蜀郡,地属之。”
《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按
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东方颛顼帝的后裔。历史上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国家,人为地将生活于东方的部落方国称为“东夷”;北方的部落方国称为“北狄”;西方的部落方国称为“西戎”;南方的部落方国称为“南蛮”。
西汉武帝时期,将原本与皇帝同根同源的古蜀国之邛人部落方国称为“西南夷”而进行镇压,并一直沿袭至唐代。所以,历史上的临邛因之战乱极多,“被成为”一处边关—邛崃关。明清时期方始实行“改土归流”的怀柔政策,使原先的皇帝后裔变成“西南夷”之后又成为“夷族”。
毛泽东于1956年将“夷族”改称为:彝族。各少数民族方才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百度图片》
许多历史材料经现代考古证实
古蜀国最早的城市在距今4600年的高山镇古城村,商周时期先后分别在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建国。先秦灭蜀国时,篡位的成都金沙王“开明氏”之“蜀太子”逃到今赿南,而古蜀王蚕丛的后裔则保留下一支正宗的王室成员,但是责令其迁至邛水(今称南河)以南建立:邛都国。靠盐业、渔业、蚕桑业、农业、织造业维系国祚运转。
所以,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1年始筑的张若城,因临近邛都国,起到监视和镇摄作用,称为:临邛城。又因为南河以南诸山为古邛人所经之山,被“南人毒之,称为邛来山。”即今称的“邛崃山脉”,故张若城又意为“临近邛崃山”。
又
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 和 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皆选址在古蜀国时期即有的“䣢罂(音 籍英 或者 昨音)古渡”旁边:目的是扼守这处古蜀国通往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之咽喉,成为军事上的关隘和税收稭征处!
《西河中的张若城城墙基址之一》拍摄:唐文栋
《西河中的张若城城墙基址之二》拍摄:唐文栋
《西河中的张若城城墙基址之三》拍摄:唐文栋
《喻坎处直插西河中的黄泥粘土夹石北城墙残址》(拍摄:唐文栋)
《喻坎“黄泥巴墩墩”处的张若城城墙基址一》拍摄:董伟
《喻坎“黄泥巴墩墩”处的张若城城墙基址二》拍摄:董伟
《白兰地工地基建挖出的公孙城五花土》拍摄:唐文栋
(参见宋.范镇《䣢罂古渡》考释)
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这支由古蜀王室成员组建的“邛都国”君长被杀后,残部迁至今西昌(古称越西)降为:邛都县。
《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
由于战乱,唐天宝末年(756)和大历四年(769),以及太和四年(830),三度在蒲江县西来镇(南北朝西魏始建的临溪县城)设置:行嶲州治所。太和六年(832)方才移嶲州治所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故今白沫江、火井江及以下直至新津河的一段,今称:南河。古称:邛江。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有:邛君壶、邛国作江吊姬簋、邛季戈、孙吊师父壶、班簋“蜀”字,以及表示“农耕、庆祝、祭祀”的“巴蜀图语”,能补证上述历史。
南河的南岸则称为:古城山。今蒲江县西来镇有“残城村”地名;地名为“禄谷子”的坡顶之上,据说过去有一座古城;邛崃市回龙镇境内清代有一座:古城庵。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98p:“旧志误以‘古城山’为古石山,不知‘古城山’自是五面山之名耳。”
2016~2017年,成都市考古队在蒲江县鹤山街道金马村二组出土战国船棺和古“巴蜀图语”铜印章14枚,涉及盐业、渔业、蚕桑业、农业、织造业、建筑业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古蜀国的社会生活。
中华书局《〈金文编〉中的“邛国吊姬簋” 及 “邛君壺”上之“邛”字》
续引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之二)
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琉璃)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凡丁与王健庭《关于蒲江残城址和蛮子城关系的讨论》(当前阅读量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