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随份子吃酒席就像赶场一样。红白喜事、祝寿乔迁,亲朋好友随个份子送点礼,大家在一起吃个饭喝个酒,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但是,近些年来,这样的风俗却渐渐变了味。讲面子、讲排场、比阔气,人情消费越来越高,人情渐成“人情债”。
2022年11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妇联、省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此次专项治理,实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县、乡、村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制度基本完善,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专项治理工作自2022年11月启动,2023年12月基本结束。
而就在近期,四川巴中、泸州、广安、阿坝、攀枝花等多地村民、网友在麻辣论坛等问政平台反映,春节即将来临,当地办酒席的名目也越来越多,孩子满月、子女升学、参军入伍、开业庆典、乔迁新居、生病住院看望, 甚至有的地方连“母猪下崽”也要摆场酒,不少网友、村民因参加酒席有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对此感到厌烦和害怕。希望监管部门在当地宣传落实滥办酒席情况,并加强管理整治。
网友、村民提到,礼金越出越重,
人情消费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
有些人甚至为此背上一身债。
过去赶礼只需花费三五十元,
现在没有200元根本拿不出手;
参加亲友婚礼、老人及家族内长辈的过寿礼金,
支出三五百元已成为常态。
人情消费成了许多农民除了农业生产、子女教育、求医买药之外的最大花销,
原本不宽裕的生活更加紧张。
人人都是“人情消费”的推手,
也是“人情礼灾”的受害者,
大家被这股变味的歪风裹挟着,
不得不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到人情漩涡里。
而就在近日,广元市旺苍县一村民因办酒席被收取1000元教育费。
1月24日,旺苍县灯塔村支部书记徐凯证实了上述收据的真实性,“这不是罚款,是教育费”,收取的教育费是直接转到镇财政上,都是公开的。他表示,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农村自办酒席的范围只包括婚宴、丧宴、寿宴,上述郭某自办的酒席是家中老人去世周年宴,“这种是不准办的酒席”。
“他(郭某)四年办了三次酒,现在又找理由办酒,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他一次如果收200块,三次就要收600块。现在钱又不好挣,老百姓才举报的他,还是他亲戚到村委会实名举报的,说办酒办太多了他们已经吃不起了。”徐凯称。
据徐凯介绍,郭某在4年内分别自办了婚宴、丧宴、生日宴,以及上述周年宴。“就是为了教育他不要再乱搞,不受些惩罚,那大家不就又继续办了吗?”
徐凯提到的农村自办酒席规定即《嘉川镇规范农村自办宴席实施方案》,该方案于2020年6月实施,对自办宴席范围进行了规定:婚嫁宴席、丧事宴席、寿宴(年龄60周岁及以上,每间隔十年可操办一次寿宴),除以上三类外,乔迁、升学、满月、参军、开业、周年等其他事由一律不允许置办酒宴。
人情往来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在保持传统风俗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取向,引导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带头减少铺张浪费,杜绝无事整酒,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村规民约,想办法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村民不用担心没有面子,从份子钱当中解脱出来。移风易俗树新风,农民农村展新容。
您对于近期办宴席的现象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