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系列之——上坟
大年三十是上坟的日子。只有等上了坟回来才能吃过年饭,这是老家神潭溪两条街上的居民多年来形成的惯例。祖坟离得近的人家,所需时间较短,过年饭一般在下午一两点就开始了;祖坟离家远的,光走路就要四五个小时,这些人家的过年饭基本都放在晚上,这就是为啥子街上有两种吃过年饭习惯的由来。
小时候喜欢上坟并不是对逝去的先人有多怀念,而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上坟可以放火炮儿,还有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总认为去世的先人能够帮我实现某些愿望。我家上坟是拜祭我的爷爷婆婆,但他们两个在我出生之前多年就去世了。我爷爷去世时我爸才十岁,我婆婆去世九年后我妈才生我,加之他们没有留下照片或者炭精画之类的影像资料,我也就无从知道他们长什么样。
没见过爷爷婆婆,和他们也谈不上有什么情感,但我对他们却有深深地敬畏,为啥?就因为他们是去世的人。六七岁的小孩,听多了人死后变鬼魂的各种故事,对去世的人就有一种先天的崇敬,认为人死后就有具备了超能力。基于这样的认知,我甚至一度认为人活着还不如死了变个鬼,因为一旦变成鬼,我能看见你而你却看不见我,我就能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干啥就干啥想惩罚谁就惩罚谁,——小娃儿在一起经常打架,而被人叫做“泡膪”的我又总是打败仗,如果我变成了鬼我看哪个还敢打我!你说,做鬼是不是比做人好。
后来听大人说,想变鬼得先死了,只有死了才能变鬼,而一旦死了就不能和阳间的家人和发小来往了,即便想来往也只能在梦里头。我终究还是怕死,所以就不想做鬼了,但却总想把自己心里那点小九九寄托在去世多年的爷爷婆婆的“在天之灵”上,心想,只要我在上坟时把我的愿望说给他们,他们的“在天之灵”就能帮我实现,——爷爷婆婆哪有不爱自己的孙子的,所以,每年除夕上坟,我都很积极。
1966年的除夕,正好是大年三十,我对那年上坟的记忆很清晰。不知是不是人们有某种预感,那年的三十天,上坟的人好像比往年都多,因为五月间文革就开始了,那以后的好多年,除夕上坟的习俗就被当成“四旧”给“破除”了。上坟是件大事,是将全家人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逝去先人坟头上的一种仪式,因此家家都很重视。神潭溪街上有个习俗,除夕上坟一般都由家中的年轻一代承担,父母很少去。从记事起,上坟都是哥和我的专利,我妈要做饭自然没时间去上坟,但我爸也很少去上坟,这让我有些心欠欠的。其实,我是很想和我爸一起去上坟的,就是想看看我爸在爷爷婆婆坟前会不会也像我和哥一样会下跪磕头。多年后才知道我爸不去上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嫌。土改时我婆婆被划为地主,而我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在“阶级斗争为刚”的年代如果他去上坟可能影响不好。
吃过早饭,我妈就将上坟的东西——也就是“供果”——装到一个花篮背篼里,并一再叮嘱我哥和我要在坟前绕纸时给给爷爷婆婆说的话。“供果”有一个“刀头”,就是差不多半斤那么大一块煮熟的肥腊肉,四个从食店里买来的干饼子,一个柚子,半瓶子散装烧老二酒;其它就是五封袱子以及香腊和两个土酒杯。妈教给我们要在上坟时说的话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爷爷婆婆,孙子来给你们上坟啦,你们要保佑我们莫病莫灾平平安安啰。”
跟在我哥身后,我们兄弟俩一前一后出了门。穿过青石板街,跨过小河沟古石桥,爬上三道斜度差不多七十度的青石板砌成的石梯陡坡,再走过一道冬水田坎,就到了我幺爸的家。幺爸是我的堂叔,因年龄比我爸小而被我们叫幺爸。在幺爸家拿上一个烘笼子,里面有正在燃烧的麸碳——我们叫“火石子”——可用来点火炮儿香腊和袱子。那时候的火柴——当时被我们叫着“洋火”——比较金贵,能用别的方法代替就尽量少用火柴。堂兄土狗子一手拿把锄头一手提上烘笼子,堂弟牛娃子也飞快地从屋里拿把镰刀别在腰间的一根谷草绳上就跑在最前头,说是给我们带路。去过爷爷婆婆的坟多次,就在幺爸房子东侧不过百米的一条沟边的“关山”上,路我熟得很并不需要堂弟牛娃子带路,但我还是喜欢堂哥堂弟和我们一起去上坟,人多热闹,好耍!
“关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墓,街上和附近农村的住家人户都可以将去世的亲人葬在那里,所以,那片不大的关山层层叠叠修了好多石碑和坟墓。爷爷婆婆葬的是合坟,但没有墓碑,因为比旁边的坟要大至少一半,看起来比较显眼。按照我妈的吩咐,我哥就要堂弟把镰刀给他好清除爷爷婆婆坟上的杂草,可牛娃子却自己跑到坟上开始干起来了。虽然比我小几天,但牛娃子却比我长得壮实得多,砍枝桠割杂草比我哥都在行。堂哥土狗子也开始用锄头给坟上填土和整理坟墓周边散落的石块。
将背篼里装的供果一一拿出来,拿袱子的时候我哥脸上的表情很有几分凝重,因为那是要在坟前烧的纸钱,是上坟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妈早在腊月中旬就找人写好了。之所以提前十几天准备袱子,是因为越到年根上就越难找到写袱子的人。袱子,按我的理解就是覆盖在那一叠纸钱上的封面。那些年上坟烧的纸钱都是在家用草纸叠好封起来的。街面上的草纸按“把”卖,一把就是一叠。买回来的草纸因为黏在一起而必须用手一张一张撕开,再一张一张折成书本大小并重叠成拇指厚薄,最后用一整张草纸将其封装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封纸。
有的人家比较讲究,做成的纸封还要用“纸钱凿”在上面凿成镂空的半圆形。这些按一定规律密集排列的、一边连在草纸上的半圆形部分,因为脱离了纸张的束缚而翘起,看上去和古时候用的铜钱有几分相似而很容易让人将其和“铜钱”联系起来,于是纸钱也就更加具象化了。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上坟给先人烧纸钱,一个人至少要封五封,且最好是单数。将五封纸钱从上到下写上编号,再将写好的袱子——也就是封面——覆盖在纸钱的最上面,最后用细麻绳捆成一个整体,上坟的纸钱就算做好了。
封纸钱容易,但写袱子却有些难。倒不是写袱子有多复杂,而是当时的人比较迷信,认为烧给逝去先人的袱子承载着阴阳两界沟通的使命,而算命先生就是能沟通阴阳的人,他写的袱子才具备将生者意愿传递给逝者的功能。基于这个原因,一到腊月中旬,街上的算命先生王怀跃就到处被人请去写袱子。也正是因为算命先生的名号,王怀跃才在1958年被戴上“坏分子”的帽子。既然是“坏分子”,写袱子只能在晚上偷偷摸摸进行,为此,如果不早点找他写,到了年根上想找他写他也忙不过来了。
下乡后我在生产队见过有人写袱子,便留心记了下来,心想如果以后那家有需求,我也可以自告奋勇帮忙代劳,没准还会捞到一碗腊肉丝丝鸡蛋挂面吃呢。写袱子都是从右至左从上往下纵列书写,其基本内容是“恭逢除夕(可以是其它日子)之期,虔备冥钱(多少)封奉上;故显考、显妣X讳XX,老大人、老孺人一位或两位收用;坟前(可以是其它地方)化钠;孝男XXX、孝女XXX,公元XXXX年阴历X月X日化帛。”
很遗憾,虽然知道如何写袱子,可我一次也没被人邀请过。记得有一次有户人家的女主人到处找人写袱子,我便很是主动地要为她代劳,可人家很有几分看不上眼,说是十七八岁的街上娃儿,六十个甲子都不会背呢还日妈写袱子。听了人家的揶揄,我虽然有些不自在,但仔细一想,别说六十个甲子不会背,天干地支是啥子也没整明白。而人家算命子先生,只要你说个属相,就能掐指一算说出你是哪年哪月哪天甚至哪个时辰生的。后来,上坟不用封袱子了,街上到处都有卖冥币的,印得跟真钱差不多,面额却大得吓人,动不动就是亿万大钞;还有纸人纸马纸别墅纸豪车甚至纸美女,哪个还要你写啥子袱子哦。当然这是后话,我和哥上坟那时候还没有这些东西。
一番努力,当然更多的是堂哥堂弟的努力,坟上的杂草已清除干净,该填的土该加固的石头也都整归一了。按照我妈反复告诫的程序,我哥先将“刀头”、干饼子和柚子分装在土巴碗里依次摆在坟前,火炮儿挂在了坟侧小树的枝桠上,用烘笼子里的“火石子”点燃香腊插在坟前的泥地上,袱子一封一封地留出空隙架在供果后面的地上。看着我哥特别虔诚细致地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也受到感染开始有些紧张起来,但脑子里却还是念念不忘要告诉爷爷婆婆,请他们帮我惩罚某个曾经打我的发小。
就在我眼巴巴地等候中,终于等到我哥把烧老二酒倒入两个土酒杯,然后拉我和他并排跪在坟前。不知为何,开始还一门子心思想着要爷爷婆婆帮我惩罚某个人,可当我在坟前跪下的那一刻,我似乎觉得爷爷婆婆的所谓“在天之灵”真的就在我头上看着我而让我心里开始变得紧张,于是就不敢默念想要惩罚某个发小而满脑子却只记得我妈教给我们在上坟时说的那句话。于是,我赶紧跟着我哥,双手合十微闭双眼,特别认真地开始背诵:“爷爷婆婆,孙子来给你们上坟啦,你们要保佑我们莫病莫灾平平安安啰。”
祈祷完毕,我和堂弟放火炮,哥和堂哥烧袱子。按照老家的规矩,袱子一旦点燃就任其自然烧化,中途不能有任何翻动,因为烧化的程度正好反映逝去的先人对供果接收的多少和对家人庇佑的深浅。放完了火炮,我们四个人便站在燃烧的袱子周围,看着纸封一点一点变成焦黑的碳屑,有的随着上窜的火苗在空中飞舞而更多的却是化为灰烬留在地上。看着纸封发出的暗红色的火焰,我好像对袱子有了一点开窍,怪不得要将封袱子的草纸一张一张撕开又一张一张重叠,有的还要用“纸钱凿”给袱子錾上半圆形的纸钱,不都为了将袱子封得蓬松些好让燃烧面更大些,以此增加一次性烧尽的可能性。
多年后爸妈也去世了。因为远离故乡,少有机会能在除夕到他们的坟前祭拜,但爱人却年年都要从街面上买些冥币,拿上专门烧化的铁桶到允许烧纸的海边烧化。看着冥币在铁桶中燃烧,我和爱人便不由自主地开始默念,而默默念叨却依然是我妈当年教我的那句话,只是“孙子”换成了“儿子儿媳”、“爷爷婆婆”换成了“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