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13|评论: 0

[相如·茶馆] 乜娃儿的老汉去摘嫩南瓜,雨后路滑,一不小心跌倒,滚下山坡,抬回家就死了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乜娃儿的老汉去摘嫩南瓜,雨后路滑,一不小心跌倒,滚下山坡,不知道身上什么地方被一块尖石头给锥了一个眼,血流不止,和怀抱中的嫩南瓜一起抬回家里就死了:

                        
         赶

                                                                               邓四平/文

      乜娃儿的老汉外号叫做安聋子。姓康,村里人都管他叫康安聋子。他的真名究竟是什么,当时就少有人知,现在几十年过去,更加鲜为人知了。
      
       三十多年前,我和乜娃儿两家是邻居。我家住在公社的左边,1984年公社将我家搬迁到了永兴大桥旁的公路边,原址改建成了公社的伙食团。乜娃儿的家住在公社的右边,也就是电影院的旁边,我们两家相距大约四五十米距离。乜娃儿的家是三排干打垒土墙房子,房上盖着厚厚的稻谷草,低矮而潮湿,墙上还有裂缝,仿佛饥饿的人大张着的嘴巴一样。茅草房前有一块小小的地坝,那地坝仿佛从来都像是一块烂田一样湿漉漉的泥泞。泥泞的地坝泥地上随时都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鸡鸭来来往往乱七八糟的脚板印。

      乜娃儿一家四姊妹,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乜娃儿长得黝黑黝黑的,个子不高,但很结实,一双眼睛小小的,常常咧开一张大嘴嘿嘿地笑,一笑的时候,露出两排雪白的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非洲人。乜娃儿和我年纪相仿,因为我们在家中都排行老幺,因此,我们两人很耍得来,小时候,我也常到乜娃儿家里去耍。他家茅草房子的土墙上常常可以看见挂着乌黑的蓑衣、斗篷,以及镰刀等物,最引人瞩目的是土墙房子的堂屋屋角放着的一副赶鱼用的渔网。那种渔网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整个渔网呈三角形状,渔网的开口用一根树枝弯曲撑成三角形,上小下大,从前到后又用一根树枝横着将整个渔网撑开。另外还有赶鱼用的咆筒,用手臂粗细的竹子烤热后弯曲而成,也是三角形一样的形状,竹筒上套着一连串小竹筒,轻轻一抖便会发出“哗啦哗啦”洪亮的声响。之所以叫咆筒,我估计也许就是一连串的小竹筒在抖动的时候便要发出洪亮的声响,像是野兽在咆哮一般,将躲在河沟里的鱼虾给吓出来,然后赶进渔网里。

       每每一遇到落雨天,溪河水涨,乜娃儿便会披上一张蓑衣,肩上斜挎一个和半个上身几乎一般大小的笆篓,手提渔网和咆筒到小河沟去网鱼。我就常常跟在后面,站在小河沟上看乜娃儿如何网鱼。说是网鱼,其实很不确切,准确地说应是赶鱼才对。只见乜娃儿将三角形状的渔网用左手按在小河沟浑浊的水流中,然后,用右手提起咆筒在水中上下左右使劲抖动,几乎是手脚并用地掌控着咆筒在水中的旮旯里四处扫荡。咆筒发出“哗啦哗啦”巨大的声响,受到惊吓的鱼虾等等从石头缝隙和水草中仓皇蹿出,甚至跃出水面,飞溅起亮晃晃的水花。乜娃儿兴奋异常,两眼放光,仿佛打了鸡血针一般亢奋不已,手提咆筒在水中更加使劲地赶,然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渔网迅速提出水面。“哗啦啦”的水花飞溅,迅速从网眼里瀑布似的往下流干,被赶进渔网的鱼虾突然失去了水的庇护,在网中惊惶失措,上下左右活蹦乱跳。乜娃儿往往这时候脸上露出狡黠的微笑,迅速将手伸进渔网抓住或大或小的鲫鱼、乌鱼、川子鱼等等,然后动作熟练地把鱼甩进背后的笆篓里。

      实话实说,乜娃儿赶鱼的技术还是算得上非常高超的。其实,乜娃儿的老汉更有一门捕鱼的独门绝学。乜娃儿的老汉安聋子,长得黑瘦黑瘦的,个子不高,眼睛也是小小的,看人的时候,双眼几乎眯缝成了一条细缝,但那细缝中迸射而出的目光却十分的有神。他有一柄一米余长的鱼叉,小手指一般粗细,就如一根细细的钢筋,顶端极为尖锐锋利,有弯曲的倒须。那时候在永兴河里,一年四季都仿佛可以看见他在河里叉鱼的身影。

      安聋子捕鱼很是特别,他常常赤裸着黝黑而光亮的上身,下面只穿着一根青黑颜色的窑裤,手捏一柄细长细长的钢叉,人在河里沿着河岸石壁一路缓缓前行,时而潜入水里四处摸索,时而突然从水里“扑哧”一声冒出水面,双眼紧盯河面,神情凝重,就在大家不知他究竟为何如此这般之时,只见他紧捏鱼叉的右手高高地向后举起,然后突然猛地向水中扎去,几乎用尽全身力气一般向前使劲一捅,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往后一拉,最后飞快地将鱼叉提出水面举在空中,只见细细的鱼叉尖上竟就叉着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平日里,我们也常常好奇地去询问他是如何叉鱼的。他也会很得意地告诉我们,其实叉鱼的关键不在于叉,而在于在水中寻找鱼藏身的石缝和洞穴。只要找准了鱼藏身的洞穴,然后张开一只手靠在洞口,这既是标明鱼藏身的位置,同时也能防止鱼儿逃走。接着再用鱼叉使劲往洞里一捅,就把鱼儿叉住了。叉鱼的关键在于要屏气凝神沉得住气,叉鱼和做人做事都是同一个道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沉得住气,不能心浮气躁,方能获得成功。

      记忆里,乜娃儿的老汉安聋子叉得最多的就是一种叫做黄丝壳的鱼,这种鱼又被人们称作黄腊丁儿,颜色黄黄的,嘴上还长有胡须,他常常将叉到的黄丝壳拿到街上去卖,卖了换回米、面、盐巴等物拿回家去。当时这种鱼并不贵,几角钱就可以买上一斤,现在已经涨到一百元左右一斤了。

      不过,乜娃儿老汉也有失误的时候,有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在叉鱼的时候,鱼叉竟然叉穿了蒙住石缝的左手,顿时鲜血淋漓,他忍痛爬上河岸,跑到公社医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将鱼叉从手掌中取出。从那以后,街上的人每每一见到乜娃儿老汉的时候常常戏噱他道:“安聋子,今天叉到鱼了吗?是不是叉到了一条一百多斤重的大黄丝壳啊?”

      听到这里,乜娃儿的老汉安聋子便不再开腔了,仿佛犯了错误的孩子突然被老师当场逮住了一般。满脸涨得通红,嘴唇嗫嗫嚅嚅着什么,但却又什么都说不出来。

      隔了不过月余,在永兴河里,每天大老远依然可以看见乜娃儿老汉手执钢叉叉鱼的黝黑而光亮的身影。

      突然有一天,天刚麻麻亮,只听见永兴公社茧站下面蜿蜒的小路上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同时也有稀稀拉拉的放鞭炮的声音隐隐约约但又非常清晰地传来,同时传来的还有一些非常伤心的哭声。

       后来得知,是乜娃儿的老汉安聋子突然死了。装在一口薄皮棺材中,请来村里的人一大早帮忙抬出去埋了。问及是怎么死的,说不是死于叉鱼,而是死于摘南瓜。他家屋后的山坡上结了一个还不是很大的嫩南瓜,乜娃儿的老汉就去摘,雨后路滑,一不小心跌倒,和怀里捧着的嫩南瓜一起“呼噜噜”地滚下山坡,不知道身上什么地方被一块尖石头给锥了一个眼,血流不止,和怀抱中的嫩南瓜一起抬回家里就死了。

      在那个贫穷而饥饿的年代,为了一个南瓜,安聋子竟然把命都丢了。现在想起来真是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悲痛和伤心。

      从那以后,永兴河里再也看不到康安聋子叉鱼的身影了。从那以后,永兴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康安聋子那样技术高超的捕鱼的高手了。

      时间一晃,尽管几十年时光转眼就过去了,但我依旧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他们父子二人来。高手在民间啊!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15日。四川蓬安海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收到人民群众送来的锦旗逾百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