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04|评论: 0

[麻辣新舆情] 媒体关注:非教学任务依旧在“搭车”进校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半月谈》最新发表的一篇调查报道称,当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从娃娃抓起”。
西部地区多名教师表示,非教学任务依旧在不停地进学校,甚至变本加厉。部分职能部门存在懒政思维,在推进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统筹谋划和科学安排,不区分具体情况就随意扔给教育部门和学校,压给老师和学生。例如,将防溺水、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诈骗、联系帮扶群众等任务分摊到教师头上,教学精力被严重挤压,同时,也导致家校关系恶化。
部分受访教师担忧,不少活动进校园只为完成所谓的任务,只务虚,不求实,浪费大家精力,而这种风气盛行,不仅折腾学生和老师,也折腾家长。
多名受访专家介绍,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明确要求,要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的做法,实际上,一些任务“进校园、入课堂”,导致部分中小学校承受的额外负担“甩不开、挣不脱”,不少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形式主义之弊影响校园健康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表示,什么都从娃娃抓起,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快速推进工作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一些部门以此展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这种工作思路不仅干扰学校的教学活动,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让学生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频繁的“小手拉大手”,让师生疲于应付,凸显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现实中,不少项目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但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
业内人士呼吁,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还给老师。在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关注教师队伍减负,让教师安心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
储朝晖等人认为,对“进校园”的文件和通知加以把关,把小朋友难以理解、不合时宜的内容挡在校门外,避免相关部门滥发指令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造成干扰。
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优化责任机制,厘清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和教师的责权范围。政府应依法监管,把职能从指挥变为支持、协调和评价。同时,落实国家出台的教师减负政策以及各省市的减负清单,避免各类检查“搭车”进校园。

教育二维码.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满意(0)
不满意(0)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