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67|评论: 0

[相如·茶馆] “少来这一套,各人知趣,走开,走开!下一个,下一个来买!你给我马上让开,让开...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2-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来这一套,各人知趣,走开,走开!下一个,下一个来买!你给我马上让开,让开……”



                                          粮票情缘


                                                          邓四平/文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多年前“大跃进”的1958年,我的父母便已是蓬安县永兴公社集体所有制企业缝纫社的正式职工了,而我又恰恰赶上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末班车”,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便随着父母享受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第一项“世袭制特权”,跟着父母也成为了非农业户口,靠粮票供应吃饭,当时人称吃国家饭。从那时起,我便与粮票结下了剪不断的深厚情缘。

      小小的一方粮票,看上去不到二指宽,花花绿绿的,票面上印着麦穗、齿轮、水库、电站、拖拉机、工农兵头像、春耕劳动场面等等图案,印刷制作虽然简单,但在当时那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里,它却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生死攸关的第一大事。可想而知,那看似小小的方寸之间,蕴涵着的分量该是多么的重要———自古“民以食为天”啊!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当时的粮票就和现在的钞票一样,甚至更为重要。当时我们全家一共六口人,每个月到了月底之时,父母亲无论再忙也总要先放下手中的活路,兴致勃勃地拿着一个户口本到一里多外的公社粮站,去领回下个月全家人的粮票,粮食供应本上明确地写清了我们全家每人每月的供应定量:父亲最多,每月32斤,哥哥姐姐都是22斤,我的定量最少,每月只有14斤。那领回来的粮票就是我们全家人一个月的口粮。当时拿上粮票到粮站去买米,大米的价格都是统一定价:一角三分八一斤。

      记忆中,那时候粮票的种类也是很有讲究的,分为细粮票、杂粮票、油票等等。细粮票是专门用来买米的,杂粮票是用来买面食和豌豆、胡豆、黄豆、绿豆、花生等等五谷杂粮的,油票则是专门用来打菜油的,当时粮站供应的植物油其实也就只有菜耔油一种,又叫青油。粮票面额大的有10斤、20斤甚至50斤不等,面额小的有5斤、2斤、1斤,最小的还有2两、1两的。

      最为贵重和吃香的粮票还是要数那种“全国通用粮票”了。顾名思义,那就是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流通使用的粮票。那时候进饭店吃饭,即使身上有钱,如果没有粮票,也是买不到饭菜的。而“地方粮票”则只能在粮票上规定的区域内流通使用,超过了这个区域那就无法使用了,所以“全国通用粮票”在当时自然也就最为吃香。如果有人要出远门,就必须事先要到公社粮站专门申请办理兑换手续,经过专门的审批之后,才能将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私下里兑换粮票,那就叫投机倒把,如果遭逮到了,那是要遭弄痛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老家永兴公社,当时只有老街上的供销社开办有一个食店,食店里有热气腾腾的点心、馒头和稀饭卖,有时候还有数量不多的麻花出售。当场天的时候食店里也会炒肉丝、炒回锅肉、炒猪肝等等荤菜卖。食店的负责人是一个年近七旬名叫王翰的老头儿,出纳和会计都是由一个名叫罗碧霞的女人兼任。整个食店只有一个厨师,厨师名叫李光洪,长得矮胖而壮实。那时候,李光洪常常几乎是半夜就早早地起床,将每天要供应的点心馒头放进一个大竹蒸笼里蒸好。天刚麻麻亮,食店铺板门还未打开,门前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一般的队伍,端着碗盘前来买馒头点心和打稀饭的人大多都是公社的干部、医院里的医生、信用社的职工和学校的老师们。名叫王翰的老头儿慢腾腾地打开供销社的铺板门,食店里的厨师、会计头戴雪白的厨师帽,一字排开端坐在一张古旧的柜台前,柜台上的筲箕里就盛放着热气腾腾的馒头点心,人们依次排队凭粮票和钱定量购买。有时候只有钱却没有粮票的人便千方百计想求情买上一点馒头点心,年近七旬叫王翰的老头儿便会立刻马下脸来,不耐烦地挥手喝道:“少来这一套,各人知趣,走开,走开!”然后伸长脑壳朝着后面排队的人大声武气地呼叫道:“下一个,下一个来买!你给我马上让开,让开……”

      曾记得,那时永兴公社的干部们也常常跑到我父母所在的缝纫社来检查指导工作。到了中午时分,热情好客的父母往往要留公社干部吃午饭。午饭多是一碗红苕白米干饭,一盘炒南瓜丝,一个丝瓜汤,运气好时还有一碗腊肉“打牙祭”。母亲特别勤俭,家中每年都要出栏好几头大肥猪。杀了年猪,大部分的猪肉都要腌制成腊肉,高高地挂在缝纫社瓦房子的梁上和雪白的墙壁上,有客人来了,就用竹篙挑一块下来煮熟炒了来待客。现在看起来这样简单的一顿午餐,其实在当时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在我家吃午饭的公社干部们几乎人人都是狼吞虎咽,那风卷残云之后的碗盘就像用水洗了一般干净。饭后,公社干部们都会自觉地掏出三两粮票和一两角钱来悄悄地压在碗底下。父母收碗筷时发现了,就撵出去退还钱和粮票,公社干部们和我父母争得像打架一样,最后硬是要将钱和粮票留下后,才肯放心地离去。那场面、那情景,至今想来仍然让人深刻难忘和记忆犹新。一方小小的粮票,犹如一面雪亮的镜子,反映出当年我们党的干部是多么的清廉、朴素,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多么的紧密融洽和水乳交融啊!哪里像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走到哪里几乎都是公款消费,吃完喊身边的人用公款去买单,然后嘴巴一抹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百废俱兴,整个中国农村和各行各业都焕发出从未有过的青春与活力,粮食生产连年翻番,市场上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越开越多,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几乎应有尽有了。九十年代中期,在市场上流通了近半个世纪的布票、肉票、煤油票、糖票、棉花票等等也都逐渐退出了市场。作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立下过显著功勋,引导广大人民摆脱贫困和饥饿的小小粮票,在改革开放到来的这个大好时代,居然羞答答地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

      前些日子,儿子骁骁在家中玩耍,偶然从我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了我收藏的一些粮票,便好奇地问我那是什么,我高兴地告诉他,那是一段历史,一个缩影,一个曾经的时代,一段苍白而贫血的记忆,那更是一个今天的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希望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好好地珍惜!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15日。四川蓬安海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收到人民群众送来的锦旗逾百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