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还击作战的历史意义(之二)
作者:悟者太华
今天是自卫还击作战45周年纪念日,我作为一个参战老兵有发至内心的思考,在此发一篇文章,权作与参战战友一同公回忆一下,更深地内心是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威武之师给国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有一只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军队是这个民族强大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1979年前,中国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人们的心还沉睡在十年浩劫之中,思想还处在拨乱反正时期,人们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仍然持等待、观望的态度,对中央的大政方针总是打问号,迷茫、怀疑、争论、扯皮、推诿,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是那个时代的特性,整个民族没有兴奋点,没有着力点,没有发力点。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的喜讯传向祖国各地的那一刻,国人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产值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势头喜人,抓生产,援前线的干劲冲天,形成了前线打胜仗,后方生产忙的新景象。战士们在前线英勇杀敌的壮举感动了国人,把参战军人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英雄,见行动成了那个年代的主旋律。回看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个没有活力的年代,是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鼓舞了国人沉睡已久的心,是自卫还击作战军人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无畏精神点燃了国人改革开放的烈火,是自卫还击作战的正能量,凝聚了全国人民的豪情,是自卫还击作战的英雄壮举,拉开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是自卫还击作战的攻坚克难精神,刺激了人们劳动致富的兴奋点。今天是自卫还击作战45周年纪念日,我作为一个参战老兵有发至内心的思考,在此发一篇文章,权作与参战战友一同公民鸣,更深地是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战争赢得了经济建设的黄金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战略方针,这个伟大的战略方针犹如给国人注入了一道强行的兴奋剂,沉寂多年的经济建设正在快速启程,但国际形势不利于我国发展,中越边境极不安宁,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人的眼光和洞察力做出判断,没有和平的环境就不会有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指出:“没有和平,哪来经济建设。”实践印证了邓小平的预言,他的判断、决策都是伟人级别的。自卫还击作战后,已45年没有大的战争,和平环境为我国争取了长时间搞建设的宝贵时间。翻看近代历史,中国这40年是和平时间最长,发展最快,发展最好,发展最优,国际地位最高,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中国由过去的经济、文化、科技、国防极度贫穷、全方位落后变为了今天的强盛、先进、富足,综合国力跃入了世界先进之列,由经济弱国变成了强国、大国。从经济数据看,是当时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发展,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是3645亿,2017年是827122亿,增长了227倍,翻了8翻,1979年那场伟大的战争起到了绝对护航的作用,没有和平的环境,就不可能有经济建设的环境,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经济的发展也推进国防建设的快速攀升,有了强大的国防才有强大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