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四十余年前的一个秋天,我被分配到一所十分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高日晶,秋风送爽。不喜窜门的我,贸然走进了一位同事的寝室。他是前一年分来的本科生,中文专业。或许因为都是同龄人,或许因为都是异乡人,隐约有一种默契使我们彼此走得近一些。他的屋子与我的一样,十来平米左右,板壁瓦房,非常简陋。彼此寒暄一番,我忽然发现矮小的竹子书架上有一本书,一百多页,封面灰色,书名很醒目——《历代家书选》。经许可,小心翻开,一看目录,全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文言文,顿时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玩摩不已,爱不释手,竟然脱口而出,“哥,可将这本书借我看一看吗”?他挺爽快,随即答应了。我立马捧着书,像偷了别人东西似的,快步跑回寝室,找来一本崭新的备课本,正襟危坐,一篇接一篇,手自抄录。夜幕降临了,点上煤油灯继续,直至第二天,红日当空,抄完了。归还了那本书,心里畅快极了,犹如一个乞丐无意中捡了个金元宝。
这个手抄本,至今保存着,四十余年的伴侣了。纸虽变得蜡黄,字迹却历历可目。书中意蕴深厚,文情并茂,妙趣横生的篇章,或许是许多人至今都不曾涉猎的,仅以两则为例,供欣赏。
(一) 卓文君情书感相如
司马相如一登龙门,汉皇拜为中书郎将,便生休妻之念,修书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卓文君接后,立即回道:
“一别之后,二地思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心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偶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散,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看后惭愧不已,便回心转念,用隆重仪式迎接卓文君进入长安都城。
(二) 别致的联缀
清人褚人获撰的《坚瓠集》载有一封寄夫书,云: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其夫回信道:
“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自有金银相赠也。”
两封书信,饱含纯真相思相爱之情,且巧用二十五味中药名串联成篇(古时称此修辞方法为“联缀”),妙趣天成。古人秀恩爱,太风雅,太有水平,太美了吧!此外,诸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孔明《戒子书》,司马光《训俭示康》,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张之洞《致儿子书》等好文章,在那时我就一遍又一遍地读过了。
我对《历代家书选》的癖好和情有独钟,不止于我品读了其中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美文,更在于它给了我阅读古文言和写作方面的诸多感悟。
一,书非抄不可读也(指文言)。自古有言: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其妙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都讲得非常精道。近些年,所读的文言篇章,全是自己的手抄本。即使今天,凡遇到好的古文,依然全文抄录,不管那书是借来的,还是自己花钱买来的。
二,读文言,必读经典,必读原文。寻章摘句,并非没有益处,但总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之遗憾,就像洗澡洗了个半途而废一样的不痛快。譬如,前面的两篇短文,选取那一段好呢?再譬如,《出师表》,《孔子世家》,《秋声赋》,《项羽本纪》,《报任安书》,《答苏武书》等,你不读全文,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生际遇,就只能知其然,绝不可能知其所以然了!对一个涉猎文言不深的人,这种要求偏高了一些,但对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必要,且大有裨益的读书方法。
三,写文字或文章是用手写心。反复阅读,琢磨《历代家书选》,总觉得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究其缘由,无非是情真意切,言为心声。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实就是力量。试想想,书中哪一篇不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呢?篇篇都是呕心沥血,肝胆相照之语。对妻子,夫君,儿女,父母无不心心相印,句句真切。写给家人如此,写给其他人,也应如此。万不可随随便便,信笔涂鸦。
四,提高国学素养,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读古文言,兴趣和爱好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先有兴趣,继而拓展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这种关系相当时间内是弄颠倒了的。中央美院的韩美龄教授,祖籍陕北农村,童年时正值抗战期间。他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就可背诵《古文观止》了;他读初二时,就考入了中央美院。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散文《邓稼先》一文中,整段引述唐代文学家李华《吊古战场文》里对罗布泊的描写,国学功底之深,令人望尘莫及。据说:台湾国学课本,文白对半;美国母语课本,只有文章,没有习题。前几年,有学者提出“大语文”新概念,大意是采取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多阅读一些文章精华,先装进脑袋,慢慢体会,品味和运用,这应该是传统而有效的学古文的不二法门!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载体便是古文言。思想的光芒,道德的雨露,情操的甘泉,锤炼的语言精华,无所不包。我们如果摒弃了,不成了没有灵魂的皮囊饭袋?我们提倡作现代人,说大白话,写现代文,并不意味着与古文化,古文言决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古以来都不曾有,永远也不会有!
兴趣是阅读出来的,学识是积累起来的,文章是用心写出来的。技巧因人而异,捷径是从来没有的。每当我们听到别人或者自己表白一个观点,说出一句名言,讲述一个故事,心里会觉得很快乐!曾文正公说过:书味深者,面色粹润!好读书者,养心养德养身咸在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