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环境,只会越来越恶劣
作者:李子秋
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的爆燃事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据官方报道,截至13日23时,事故造成7人死亡,27人受伤。
相对于近年来的许多重大、特大事故,河北这起“造成7人死亡”的事故其实并不怎么严重。但当地有人却偏偏看热闹不嫌事大,非要把一起普通的安全事故扭转成全国声讨、质疑的舆情。
这不,为了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电视直播现场,当地多名黑衣男、制服男硬生生地将三名央视记者驱赶出现场。
结果呢,话题和舆情一下子转移到了“央视记者廊坊采访被阻挠”上。这一点,让河北廊坊有关方面可谓猝不及防。
事后,虽然中国记协破天荒地发声,认为“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 廊坊当地也发了情况说明和道歉。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媒体这个行业目前的尴尬和颓废。
采访一起普通的安全事故,央视记者都是这样的待遇,一般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和新闻调查的大环境可想而知。
许多人感慨,这次多亏是央视记者,如果是普通媒体的记者,关进小黑屋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些年媒体记者因为采访被殴打驱赶的事多了去,也没见中国记协出来声援表态。这次表态,被许多人解读为其实更大程度是中国记协在为央视示好。
中国记者谴责廊坊了吗?相信给他几个胆也不敢。
廊坊是道歉了,但这个道歉给人的感觉很没有诚意。首先,通篇道歉更多的是解释,核心就是“为了记者安全”。
你们如果真的那么重视安全,这次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其次说是道歉,实际不过是给央视和记者一个台阶下罢了。通报的落款主体“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爆燃事故处置指挥部”是个什么机构,大家你我都心知肚明。
大家心里要明白,人家这次之所以低头道歉,很大程度并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是因为尊重记者,而是因为央视的影响力。
如果真的认为自己做了,那是要追责的。
在中国的传媒人序列中,央视记者无疑是行业的天花板。如今对待“天花板”都是这样的态度,其他人的境遇、待遇可想而知。
如今在许多地方,对待媒体的态度其实都高度一致:表扬宣传好人好事,不仅双手欢迎还要热情接待;否则,轻则驱赶、重则殴打被套路。
官员们为什么害怕舆论监督?为什么害怕被媒体调查深挖?这个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一旦亏心事做多了,风吹声听起来都像是警笛拉响。
廊坊的黑衣人和制服男为何要阻挠记者采访,是本能还是有人授意指挥?随着一纸轻飘飘地道歉,这些都成了不解之谜。
廊坊三河的这起舆情,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唐山迁西事件。那件事我不知道报道者李微敖有无后怕过。那件事假如发生在的廊坊三河,记者会不会被“寻衅滋事”?2008年,辽宁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派警察进北京抓《法人》(法制日报主办杂志)记者的事,又不是没发生过。
当然了,事情过去16年了,曾经的野蛮行径“抓记者”变成了如今的“阻挠记者”,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有文章认为,廊坊阻挠记者现场直播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个事件只能说明,记者采访环境以后会越来越逼仄、越复杂。除非你是专门歌功颂德、锦上添花的。否则,随时做好被驱赶、被阻挠的准备吧,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