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可以美国买房,为什么钟睒睒就不行?
[color=rgba(0, 0, 0, 0.3)]
老雾
(01)
农夫山泉的烦恼:
农夫山泉的包装遭到了指责,为此,山泉淡定回应:
山泉的解释,网友不看好:
有些盆友困惑,司马南在美国买房子,粉丝表示理解,也没人说三道四,还说在美国居住是生活,反美是工作。等轮到钟睒睒,为什么粉丝就不乐意了?
为什么?
(02)
第一个,商业市场一如人生,被人暗算是个逃不过的宿命。
从小到大,谁没被人欺负过?
人生路上,谁都会遇到几个渣男或茶妹。
如果把企业看作人,农夫山泉其实是个幸运儿。
最早被骂为汉奸的,其实是过世的宗老:
骂宗老,目的是砸掉娃哈哈的牌子。
以前娃哈哈有款产品,营养快线,好喝好看好卖,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市场严打娃哈哈,有人称娃哈哈的营养快线,晾干后就是块白色橡胶。这话是谁说的不知道,但营养快线一下子就卖不动了。
产品销量下跌,不知多少人在暗夜里失声啜泣。
赚不到钱,何以养家?
谁又管他们呢?
当年娃哈哈,现在钟睒睒。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你一刀,我一刀,刀刀斩你小蛮腰。
挨刀多了,遍体痕伤,就淡定了。
(03)
第二个问题,农夫山泉遭遇了什么呢?
目前看起来,无论是农夫山泉还是钟睒睒,都是懵圈的。
起初,农夫山泉遭遇“暗算”时,钟睒睒闪亮出场,化身大文豪,写了个小作文:《我与钟老二三事》。
不厚道的网友嘲讽称:睒仔有个误解,以为大家多么渴望看他展露文才,可睒仔不是李白,市场不买你的账。
睒仔的文章,没有起到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状况,跟睒仔判断的不太一样。
事件主战场,其实是短视频。
全中国超过9亿人,24小时不停刷短视频:哈哈哈,嘎嘎嘎,我爱短视频,不刷不是人……短视频的特点就是短,不能给你讲道理,最多喊一句口号,喊两句就超纲,超过网民平均智商线了。
那么短的时间,很难搞什么“价值性”信息输送。
再加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想要迅速获得流量,讲道理是不管用的,情绪性渲泄——包括骂人——更容易成为从业者首选。
对短视频市场来说,花三个小时讲《睒仔与钟老二三事》,教训网友,给网友当爹,远不如倾倒一瓶农夫山泉,喊一句抽象口号,更容易聚集人气:
因为倾倒农夫山泉的短视频较多,主流媒体都怒了,亲自下场帮睒仔打架。
但你打着打着,震惊发现一件事儿——你这边打得热火朝天,但其实并没有观众。
甚至也没有对手。
没有观众的意思是说,睒仔写个《我与宗老二三事》,读这篇文章的,并不是攻击农夫山泉的人。
这些读者,对市场影响不高于0%。
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农夫山泉的销售市场,没有交集。
正如网友打比方,农夫山泉的遭遇,好比在一个数亿观众的角斗场上,几只弱鸡向睒仔叫阵。
如果睒仔出场,伸个手指头就摁死对手了。
但睒仔不知道战场在这里。
大老板跑到无人的旷野,对虚空拳打脚踢,我与宗老二三事,二三事呀二三事……打完老板还困惑,我的功夫明明很棒,为什么没人喝彩?
为什么呢?
因为你压根没去赛场。
(04)
最后问题,农夫山泉如何扳回这一局?
古人说得好,在哪摔倒的,就在哪儿爬起来。农夫山泉栽在短视频的坑里,也能轻松的在短视频市场爬起来。
短视频太短,容不下《我与宗老二三事儿》这类长文。
想夺回市场,只需要搞个“百万农夫爱国主义视频大赛”,就OK。
拿个2220万,2000万给平台,200万请评委,剩下20万,奖励给制作得好的“农夫爱国视频”,赢家可以拿到20万奖金,还可以海南三亚十日游。
网民的记忆力,不超过0.005秒。重赏之下,必有傻夫,你拿钱出来,他前脚还骂你不爱国,后脚就为你大唱赞歌。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只要钱到位,姿势全都会,这就是某些人的真实写照。
一切全是假的。
输赢才是真的。
你赢了,你就是正义。
你输了,你就是邪恶百分百。
所以姜文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这样评价一些人:谁赢,他们帮谁。
所以,不是网友“支持”司马南在美国买房,而是diss司马南还没有形成“流量密码”。你等哪天这货被拉下神坛,那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所谓影响大的人物,其实一个粉丝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