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文物贯蜀中(6)
邛崃境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分别是不同时期邛崃历史文化的代表作。它们与邛崃众多的国、省、成都市级文物及馆藏文物一道,造就了邛崃市文物数量冠成都市区(市)县之首,名贯蜀中非同一般的地位。现将邛崃市级文物分别介绍于下。
鹤林寺大雄宝殿(含了翁祠、照壁及二山门、僧院),位于邛崃市城西白鹤山上的鹤林寺内。大殿主体为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修,单檐歇山式,三开间,通高10米,举折陡峻,铺作斗拱,装饰华丽,稳重美观,殿内顶部藻井绘制人物、龙凤、花卉等图案。除了大殿主体建于明代外,其余部分清代重修。
西塔(含石刻弥勒佛造像),位于邛崃市城区西郊白鹤山之颠,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重建,七级八边实心砖塔,通高18米。石刻弥勒佛选像位于自鹤山半山腰,刻于民国五年(1916年)。
文笔山塔,位于邛崃市城区西南的文笔山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七级六边实心砖塔,高21米。
鼓楼,位于邛崃市城区中心文君广场,原在城中心的十字口。1957年扩建街面时,移至瓮亭公园内。1987年迁建于广场。鼓楼重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九脊歇山式,面阔13米,进深16米,通高15米。
川南第一桥石碑,位于邛崃市城区东南社区南河北岸,三重檐歇山顶砖石仿木结构牌坊式建筑,面阔8.4米,通高9.85米,当心间刻“川南第一桥”五个大字,款署“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
瓮亭,位于邛崃市城区文君广场西的瓮亭公园内,八角攒尖顶木结构亭式建筑,通高 8.2米,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嘉庆《直隶邛州志·古迹》载:“瓮亭,州治西,明时池中掘得二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弇口宏腹,足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藏之,名瓮亭。
万年台,位于回龙镇平桥社区,清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戏台。台口面阔9米,进深9米,通高11米,总面积188平方米。
中峰寺石牌坊,位于水口镇金山村,明万历九年(1581年)建,仿木重檐牌楼式石构建筑,面阔8.25米,通高5.68米。
文昌宫奎星阁,位于邛崃市城区邛崃二中东侧,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932年张清平维修改作“志和图书馆”。
崇嘏塔(含崇嘏墓、状元桥碑),位于火井镇崇嘏山麓,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造,五级八方形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19米。塔附近有崇嘏山,山下有状元桥碑,1922年建造。
天宫寺摩岩造像,位于平乐镇金华山上,共57龛造像。刀法精炼,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有中晚唐风格。
严君平墓,位于邛崃城区东乡村童家村。严君平本性庄名遵,字君平,西汉临邛人,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姓严。成帝时卜筮于成都,常讲授《老子),著书10余万言。死后葬童家桥,古有碑记。民国十六年(1927年)川军旅长张清平曾维修其墓,重立墓碑。“文化大革命”中墓碑毁。君平墓向东,东靠农舍,西南临水道,南北为空地。残墓土堆呈椭圆形,约长4.5米,宽3.5米,高1.4米。
杨世安墓,位于夹关镇鱼坝村,明墓,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是明代万历年间吏部文选杨伸的祖茔,石刻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