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邛崃应有个名人堂,三国蜀汉蒲元可入邛崃名人堂,其人其事简介于后。
蒲元,生卒年月不详,三国时期蜀汉临邛人,曾任职蜀相诸葛亮相府的西曹掾。东汉时太尉或相国等朝庭要员的下属分曹治事,设仓曹掾、坐西曹掾等。三国时魏、蜀两国也置曹掾。掾,原指佐助大臣的职官,后为大臣手下的副官或属员的通称。蒲元聪明过人,多奇思妙想,善设计制造,且用的技巧方法与众不同,深受刘备、诸葛亮赏识,受封西曹掾,负责兵器锻造、木牛流马制作等重大工程,为蜀国与魏、吴两国争雄,维持三国鼎立局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堪称蜀汉的“大国工匠”,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说到蒲元的籍贯,后人写的《成都通史》,罗开玉与谢辉的《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任桂园的《天府古镇羊皮书》,伍松乔的《天下古成都》等书中均称其为三国蜀国临邛人,居现今邛崃市与蒲江县交界一带。
蒲元善长刀器制作。陶宏景所著《古今刀剑录》记载,蜀汉章武元年(221)辛丑,蜀主刘备采金牛山铁,令蒲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并“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由此推断,蒲元锻造的刀当为蜀军那时的标准配置。
诸葛亮第五次兵出祁山时,蒲元又奉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熔金造器,特异常法”。斜谷,位于今陕西省眉县西南。蒲元造刀的主要诀窍在于其掌握了精湛的钢刀制造过程中的淬火技术。淬火的意思,指的是将在高温下铸造出来的钢刀浸入水里冷却,可增加刀的硬度和锋利。蒲元懂得用不同的水给钢刀淬火,质量大不一样,只有用冷却速度快的的蜀江(今岷江)水淬火,才能让钢刀的硬度和锋利度效果最佳,比魏、吴国铸的刀更硬更锋利,方能成蜀汉克敌制的利器。对此,古文中有如下记述:蒲元“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锻刀。姜维于他的《蒲元别传》中也对此事有细节描写。
蒲元锻造之刀,有“神刀”之美誉。据姜维《蒲元传》记载,用蒲元的刀“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乃是其遗范。”
蒲元的历史功绩,还体现在他按诸葛亮之意参与设计制作了至今仍让世人震惊的“木牛流马”运输工具。
晋人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说“木牛流马”是按诸葛亮之“意”设计制作的,但没有指诸葛丞相就是直接设计者。眀崇视年间有一个古书刻本,书名《赵无声先生选刻快史拾遗十二卷》,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蒲元造木牛流马,今人皆谓武侯所创。”在用一段文字论证后得出结论:“据此,则蒲元诸人实创之,非亮自创也”。由此可见,蒲元才是“木牛流马”的“实创”人。
至于“木牛流马”的使用,据晋陈寿《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今人有研究文章认为,“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派其属下蒲元发明制作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可能为同一种运输工具,因工艺不断改造而起用了不同的名称,蜀军曾在北伐时使用。一辆木牛流马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草使用。
“木牛流马”真实的样式未见史籍有图像展示,后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说法较多的,认为它类似在四川流行了上千年的一种手推式木制独轮车,因其形状像公鸡,行进时又像鸡叫一样叽咕作响的鸡公车。车的主结构以木为框架,上面可放置数百斤重量的货物,有时上面也可乘坐一人。独一无二的木轮子,外圈包着一圈铁匝。车轮高出木框架的部分,罩着一个小一点的木制格式盖子,有点像公鸡的冠子。这种车有两个长长的前方后圆的木头支撑,后面一头用于推车人双手分别握着推车前进。鸡公车不宽,独轮,方便在相对狭窄或起伏不平的道路上推行,一个人即可操作。遇见坡度较大或需要加快前进速度时,也可在前面增加一个人拉车。鸡公车狭窄,独轮着地,轻便灵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畜力驮载,既经济又实惠的交通运输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