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08|评论: 0

[相如·茶馆] 抓壮丁:当时国民党将他和其他抓来的壮丁全都关在蓬安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锦屏镇....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4-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抓壮丁:当时国民党将他和其他抓来的壮丁全都关在蓬安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锦屏镇...

                        我的爷爷



                                           邓四平/




    我的爷爷名叫邓颖应,蓬安海田乡竹山观村桅子坝人氏,他出生于民国2年,也就是1913年,于2007年无疾而终,享年94岁。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名叫邓云英。湖广填四川时,我的祖先从湖广一带来到四川,插占落户在海田乡三青沟。我的太爷爷也是一个长寿之人,在吃集体伙食那年,他端着一个碗去食堂的路上一不小心跌了一交,不幸去世,享年95岁。爷爷一辈兄弟多,于是几兄弟便分了家,分别搬到了永兴金鸡沟村、高峰村河边院子,爷爷一支从三青沟搬家到了竹山观村桅子坝安家立业。爷爷在家排行老幺,所以小名又叫幺头儿。

    爷爷中等身材,但体型健壮,长着一张国字脸,时常穿一件青黑色的长衫,到了冬天,有时候也会在头上裹上一根雪白的毛巾,看上去像是一个武侠小说中行走于江湖之中的侠客,又像是一个来自陕北的憨厚朴实的放羊人。

    爷爷一生先后娶有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姓唐,解放前是一个地主家的女儿,真实姓名已无从所知,只知叫作邓唐氏。我的伯伯、我的父亲、我的姑妈三人均为其所生。邓唐氏是我的亲生婆婆,去世得很早,大约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我父亲七八岁左右,我的婆婆邓唐氏就不幸因病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30岁左右。后来,爷爷又娶了一个妻子,对于后面的这个婆婆,我们不知道名字,甚至连姓氏都无从得知。只知道我的幺爸是后面娶的这位婆婆所生。因此,我的父亲和我的幺爸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我的伯伯、父亲、姑妈一直将我的幺爸当成亲生兄弟一样对待,从没将其当成过外人对待。我们这些当晚辈的,每年逢年过节回家去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烧纸,都是既要给亲生的婆婆烧纸,同时也会给爷爷后来娶的那位婆婆烧纸,以示尊敬。

     爷爷是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虽是农人,但却并不单纯地以务农为生,爷爷身体强健,力气很大。小时候,我常常听父亲向我们讲爷爷的一些故事。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养家糊口,农闲之时,爷爷便常常和村里的一些人邀约到一起,挑着大箩斗到南部、西充一带去为人担盐巴运回蓬安,以此挣点下力的脚力钱来贴补家计。从南部、西充一带担盐巴回蓬安,有几百里路远,爷爷挑两个大箩斗,一次能够担上两百多斤盐巴,但走起路来却依旧健步如飞虎虎生风,常常把一同去担盐的人甩出很远很远的距离。小时候,我也常常听爷爷向我们津津有味地讲到,那时候挑盐,遇到天气炎热,大白天的时候,大家都只是光着膀子担着盐巴在路上行走。一到了晚上,大家便脱光了衣裤,一丝不挂地担着盐巴在路上飞奔。即使偶尔撞上了人,也无所谓,在黢黑的夜里,老远也只能看见一个白晃晃的影子在晃动,其实根本就互相看不清楚对方究竟是谁,因此并不害羞。这样做,一是因为挑盐巴赶路时汗流浃背会打湿衣服,衣服粘在身上很不舒服,而脱光了衣裤挑盐巴赶路也会走得更快,能够非常有效地缩短赶路回到蓬安的时间。尽量能够多跑几趟,就能够多挣一些担盐巴下力的钱。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永兴场上一个姓陈的国民党保长带起一伙人跑到竹山观村里来抓壮丁,当时,爷爷正在田里干农活,几个人红不讲白不讲,冲上去就要用绳索将我爷爷捆走。爷爷力气大,三拳两腿就将这些抓壮丁的人全都打倒在了水田里,这些人连滚带爬狼狈地逃窜而去,临走之时,姓陈的保长恶狠狠地扔下一句话:“好,幺头儿,我不怕你力气大,你小子给我等到起!”

     隔了几天的一个晚上,这个姓陈的国民党保长又带了更多的人,悄悄地潜入竹山观村里,他们趁着我爷爷在床上熟睡的时候,将爷爷按在了床上,然后捆去了蓬安。爷爷告诉我,当时国民党将他和其他抓来的壮丁全都关在蓬安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锦屏镇上的一栋楼里,大门反锁了的,里面只派了一个国民党士兵抱着一杆枪坐在三楼上的窗台边看守他们。到了晚上,趁着这个士兵坐在窗台边打瞌睡之时,我爷爷和其他几个壮丁偷偷地磨断了绳子,本来想将这个国民党士兵从窗台上推下去拌死的,但一考虑到这个人也是个被抓来当兵的穷苦人,穷人何必为难穷人?于是便都偷偷地从他的身边侧身而过,从三楼窗台上跳到了一楼的地上,然后一路狂奔跑到嘉陵江,游过江,逃到周口,又一路狂奔,连夜逃回了竹山观村的家里。

    后来,我们常常和爷爷开玩笑说:“你当时要是被抓壮丁去当了兵不逃回来该多好啊,说不定在军队里还能混个将军什么的。要是去了台湾,混上个一官半职,说不定也会搞上很多很多的钱呢。”

    每每此时,爷爷就会很不高兴地说道:“当时是1942年,你大伯才9岁,你老汉才7岁,平时连衣服裤子都莫得穿的,我要是被抓壮丁去当了国民党的兵,那你大伯和你老汉两人在竹山观村里就只有饿死下台!他们都饿死了,还有会有你们么?你们真是想钱都想疯了呢。况且抓去当了国民党的兵,就要拿起枪去打共产党,打毛主席,中国人打中国人,自家兄弟打自家兄弟,这样缺德的事,我不得干!”

    从那以后,爷爷便一直在村里务农。后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种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爷爷还是依旧将我的父亲送去读了夜校学习文化,同时还将我父亲送到济渡去跟到一个名叫邓君甲的人学了裁缝的手艺,成为了公社集体企业的正式职工,让我们全家后来都成了领粮票吃国家供应的城镇户口,爷爷的决定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让我们一家人从此脱离了农村,走进了城镇,吃上了国家饭。

    爷爷的一生都十分勤劳,即使90多岁了,每天一大早依旧都会早早地起床,在竹山观村里放牛。有时候遇到农忙,也会照样下地栽秧、打谷干农活。

    总而言之,爷爷的一生虽然终身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一生都没有做出过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业和伟绩,也没有挣到过什么大钱,但爷爷身上那种淳朴善良、勤劳诚实的品质,那种不畏强权、勇敢坚强、待人热情厚道、幽默风趣的品格,却永远都是留给我们这些后人们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这种巨大的财富也必将使得我们世世代代因此而受益无穷!

    祖宗之德,万古流芳!祖宗之恩,永志不忘!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15日。四川蓬安海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近年来,其创作的城市形象广告语在全国广告语征集活动中上百次获奖。2014年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1995年、2004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蓬安首届相如文学创作奖。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四年被蓬安县委、县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收到人民群众送来的锦旗逾百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