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西省南昌市突发强对流天气,当地“一小区有3人坠楼身亡”的消息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随后,媒体报道称,经业内判断,这个小区的部分房屋极有可能是由房贩子廉价装修改装的“串串房”。
所谓“串串房”,也被称为“陷阱房”“贩子房”。炒房客以低价收购旧房子或者毛坯房,用极度节省成本的方式对房子进行装修,之后作为精修房高价租售,因甲醛等有害物质含量极高,又被称为“白血病套房”。
近日,《法治日报》调查发现,当前房屋租赁市场存在不少“串串房”,显著特点就是使用廉价劣质的装修材料和家电家具,虽然看上去很新且精致,但实际上不仅因装修质量差影响居住,屋内有毒物质如甲醛、苯、TVOC等含量也超标,危及租客身体健康。如何规避“串串房”,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在社交平台“串串房”的相关话题下,多名网友发布自己租到“串串房”的经历,还有不少网友分享房间图片,希望大家帮忙辨认是不是“串串房”。
而在实践中,不少承租人租到“串串房”后还遭遇维权难题。例如,出租人不承认房屋有毒物质超标、只愿解除合同但不退押金、二房东/房屋中介和房东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等。而承租人因多是外地来打工的年轻人,一般很少有精力走到诉讼这一步,往往只能不了了之,自认倒霉。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鸿飞分析指出,“串串房”问题维权的确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出租方可能不具备合法的房屋出租资质,一旦发生纠纷,承租人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取证问题,房屋质量问题、安全隐患、违规装修等证据可能难以获取,或者需要专业的检测和鉴定,如甲醛检测(CMA资质)产生的费用较高,增加了维权的难度。三是法律界定和责任主体不明确:“串串房”可能涉及房屋的改造、装修和出租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如房东、租客、中介、装修公司等,导致维权时难以确定具体的违法行为和责任方。
华东政法大学房地产政策法律研究所所长杨勤法建议,首先要明确执法主体。房屋租赁监管主体较多,包括城市管理、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但是多头管理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监管不及时甚至相互推诿的情况,也容易造成被侵权方不知道去哪个部门申诉的情形。
其次,相关部门建立监管机制,如设立统一的租赁房源信息平台,要求所有房源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挂牌出租,确保房源信息透明、真实。细化有关房屋租赁装修装饰家具家电质量方面的规定,明确出租人对房屋装修装饰、空气质量等方面的责任,细化违规出租的法律责任。推动房屋租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对会员单位的监督。提供便捷的维权途径,简化维权流程,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开通维权热线,联合司法部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或法律援助服务,设立快速调解机制,缩短纠纷解决周期,减轻租客维权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