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387|评论: 0

[生活资讯]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科普文章)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4-1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科普文章)

——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探讨

撰写:作家 陶 靖





[前言]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被人们视为“沉默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病,而且突然猝死,死亡率极高,称之为“暴发暴死”,让人防不胜防。民间也有隐匿性心脏病、隐匿性高血压的说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爆发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要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才能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在没有发病的时候)。

[正文]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心脏病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也包括心梗和脑梗。心脑血管病古代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医学技术不发达,解剖学、透视学等现代医学科技还未萌芽,我国人民凭借中草药、针灸、按摩、药酒、石砭、体育锻炼、食疗、心疗、古代气功锻炼等传统治疗方法和系列自然疗法调理心脑血管病变产生的系列疾病。

伴随着西方科技兴起,科学仪器不断发明创新,人类对心脑血管研究不断深化,对心脑血管病认识更加清晰明确,到如今的21世纪,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条件下,遗憾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确,也没有行业统一的说法。今天我从战略高度和理论视角考察、透视心脑血管病的病理现象,从理论高度探讨这一心脑血管病变的成因和规律,特别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和心梗脑梗的病因和规律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质性探讨,旨在推动《预防医学》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揭开防病抗病史上崭新的一页。

漫长的封建社会把皇宫贵族和富豪阶层称之为“食肉族”。这一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酒食肉作为饮食习惯,被富贵阶层代代相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之为“富贵病”。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饮食条件)不断改善,食肉、饮酒、吸烟在广大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形成了社会风俗和饮食习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心脑血管病不降反增,中西方都是如此。古代社会的“富贵病”卷土重来,称之为“富贵病”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人数不断激增,甚至波及到少年儿童也身患此病。以尿毒症为例,虽然尿毒症被社会视为“绝症”,但肾功能衰竭现象从初期发展到晚期需要一个过程,对中老年患者来说,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不少患者一爆发症状就是晚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且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才能缓解症状,获得生存。根源是广大患者对尿毒症的本质无知和无畏,对养生和保健无知,不知道怎样养护肾脏的功能。

那么从战略全局和理论高度考察,从疾病本质上考察,心脑血管病的源头在哪里呢?要切实控制并且减少高血压、心脏病的复发率,首先要找准发病原因,只有从根源上控制,才能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也是《预防医学》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那么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是气候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硬化。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尤其在酷热、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在寒冷低温或酷热高温刺激下,心脑血管因为应激而产生病变,不少老年患者死亡于气候突变条件之下,学会适应气候骤变是人们需要重视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恶化促使心脑血管硬化。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和工作小环境里,环境因素恶化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也会促使心脑血管病变,尤其是促发心脑血管功能早衰、硬化、脆化。化学环境因素污染、工业环境因素污染。例如重金属污染水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汽、汽车尾汽污染空气和饮用水源、塑料微粒、金属微粒进入血管,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噪音污染、辐射污染,不仅危害身体器官机能,也促进血管老化、硬化、脆化。

三是饮食不当促成血管硬化。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奇特的饮食风俗。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然而长期饮食不当,不仅导致人体多病,而且短寿。民间俗话告诉我们:病是吃出来的,病是懒出来的,病是忧出来的(源自生闷气)……更有描绘饮食不当的成语:胡吃海喝、乱吃滥喝、暴饮暴食等等,自古以来的长寿之道告诉我们:“饮食有节”。所谓“饮食有节”,不仅要节制食物的种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食物有选择性,也要每餐控制食物的份量,做到七分饱,而且尽量定时餐饮(饮食定时),形成规律。心脑血管病患者饮食有特殊禁忌,例如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需要严格戒酒、戒烟、戒肥肉、戒蛋、平时少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胆固醇;不吃辛辣刺激血管的食物,多吃有利于吸收的粗纤维食物,例如多吃红薯(红薯叶)、芋头、绿豆、玉米等等有利于排毒的粗纤维食物。

四是血液的营养和氧份缺乏导致血管硬化。我们要明白的是心脑血管是身体的一部份,是器官的一部份,也是人体细胞的一部份,从系统论角度考察血管病变现象,心脑血管属于人体小系统的一部份,也是最为核心关键的一部份。血液负责输送的营养和氧分不仅滋养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也滋养人体的心脑血管。当人体营养不良、氧份缺乏时,心脑血管加速老化硬化。当人体持续饥饿时,人体因为缺乏营养和能量而活活饿死,因饥饿导致人体死亡,因饥饿导致人体器官和肌肉组织病变,保持均衡营养才能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由于血管是人体的一部份,通过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管机能,推迟血管硬化现象发生,这也是寿星们年龄虽老,但是血管不老,或者衰老不明显、不严重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条件不断改善,营养过剩成了“时代病”,当代社会的肥胖症人数激增,与饮食不当、饮食失节导致“营养过剩”有密切关系,“营养不良”能够致病致死,同理,“营养过剩”也能够致病早死。如今的儿童肥胖症诱发的儿童高血压、儿童心脏病、儿童糖尿病、儿童尿毒症患者人数递增,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也应当引起家长们重视。

五、手术、药物等等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硬化的影响。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操作不当(包括体检操作失误)、用药不当、用药过量等等因素引发的对心脑血管伤害,长期服药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累积于血管导致的血管硬化。例如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药片引发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溶栓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重复化疗、放疗操作失当也能引发血管硬化和出血现象发生,称之为医源性血管硬化。解决这些问题,在治疗中加强防范,尽量减少药物对心脑血管的功能性损伤,尤其在化疗药物和溶栓药物使用方式和剂量上结合患者身体实际,从严把控。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中药在长期口服过程中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这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的结果。减少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要防治结合、治中有防,防中有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坚持养护心脑血管。让患者明白血管是生命通道,血管是人体的命脉。只有血管畅通,生命才能蓬勃,一旦血管堵塞,生命很快消失。

六、人体内环境恶化导致血管硬化。

无论癌症也罢,还是心脑血管病也罢,它们的难治、难防、难控都离不开人体内环境日益恶化。人体内环境恶化包括不良精神因素、器官病变、突发性内伤、血液疾病、血管病变(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

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是由“阴”与“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即属于“阳”的肉体生命和属于“阴”的精神生命,肉体和精神两种生命力量构成人类生命体。精神力量是支撑肉体生命的重要力量,食物产生的能量和精神产生的能量都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根本力量。当人体内环境恶化时,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自愈能力也会衰竭,内脏器官衰竭、精神萎靡或狂燥,此时作为身体器官一部份的血管也会大受影响,直接影响到血管机能,导致血管硬化现象产生。情绪稳定,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无疑能够推迟心脑血管硬化的程度,推迟人体器官衰老速度。

(七)自然衰老导致血管硬化。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难以逃离生老病死的铁律。人体自然衰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客观规律,因自然衰老导致了人类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现象。但是我们从寿星群体可以看到,寿星们年过80岁、90岁,甚至年过100岁,他们(她们)的血管衰老速度较普通人迟缓,可谓人虽老但血管未衰老,或虽然衰老但不明显,不严重。而且没有明显严重的血管病变。血管硬化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可以人为地推迟衰老、硬化进程。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血管老化硬化的客观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首要的是要管好自已的嘴,不滥吃乱喝,其次要管控自已的行为,做事量力而行,不胡作非为,不让自已的体力耗尽、透支,不施加过大的压力。不以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生活模式损害自已的血管。其次要控制自已的欲望,不以过度物质追求损害自已的身心健康,坚持量力而行的做事原则。同时管控自已的心态,让自已常常保持良好稳定乐观的心态。多锻练、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激发人体的抗病潜能,提高防病抗病的肌体免疫力。

八、生活中各种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精神压力、肉体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病痛压力等形形色色的生活压力,压力首先能够摧毁人的精神和意志力,也能够摧人衰老,不仅摧器官衰老,也能够摧心脑血管衰老,压力也摧血管硬化。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大多数生活于低压力生活环境中,也有些寿星时常面对高压力,但善于调节生活压力,避免了过大的压力恶化血管。生活中的长期熬夜、辛劳过度、环境恶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锻练、嗜酒、嗜烟、嗜辛辣食物导致心脑血管过快老化、硬化、脆化现象发生。

血管硬化是衰老的自然规律,但主观努力是可以人为地延缓心脑血管衰老的。例如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利于血管软化的食物。不少患者去巴马县疗养就是利用了巴马县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常言道:“无压力就无动力”。但是长期压力过大,不仅影响心脏功能,也会加速血管老化,过高压力也会导致猝死现象发生。

九、心脑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现象。心脑血管炎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血管内外伤、氧份和营养缺乏也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

血管是人体的生命线,保护好自已的血管刻不容缓,预防控制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从源头上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内外因着手,对内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饱满的精气神应对疾病侵袭,正确应对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污染、粉尘危害、有害化学物质污染、气候恶化、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饮食有节”、“饮食有方”、科学合理、均衡饮食,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力、自愈能力。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侵袭要从防范着手,预防第一。我们要明白心脑血管硬化实质是一种病变,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患者本人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这就是寿星们为什么心脑血管老化的速度迟缓?这也是普通人的心脑血管老化、硬化速度加速,甚至少年儿童也能出现心脑血管老化、硬化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心脑血管硬化有哪些规律呢?

所谓心脑血管硬化的规律是指心脑血管的病变(硬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共同本质现象,客观规律左右事物发展方向和进程,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本质属性。

心脑血管硬化具有如下的客观本质规律。

①渐进式退化规律。正常的心脑血管是具有弹性和收缩能力的年轻血管,由年轻血管发展成老化、硬化,直至脆化容易破裂的老硬血管。它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逐步发展的规律。它有因病而老化硬化,也有随着岁月延长自然衰老硬化的过程,也有因某些外部作用导致加速老化硬化。例如长期服药,可以因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血管老化硬化,也可以因手术、体检创伤感染病毒细菌导致血管硬化,长期抑郁忧伤等精神压力也会加速血管老化硬化。

②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管硬化规律。

身体内的血管因栓塞,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肝脏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出现缺血性血管硬化。缺血也意味着血管缺乏血液的营养和氧分滋养,促进血液循环,也推迟了血管硬化进程。因此体育锻练和体力劳动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生活中的长寿老人们好运动、好劳动、勤劳少压力,这些因素也促进长寿老人的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优于平常人。

生活中的肥胖群体,由于缺乏运动和暴饮暴食导致“营养过剩”,产生了肥胖。而且肥胖又反过来阻碍运动锻练,越肥胖越少运动,越少运动,越肥胖,形成恶性循环。肥胖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同时肥胖群体因为少运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淤积、栓塞),因为少运动,也加速了血管老化硬化。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心态——节食——多运动,这三位一体,才能促进血液循环,延迟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进程。

③身体各器官的营养和氧分缺乏规律。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导致血管伸缩性降低,同时出现血管夹层、斑块、动脉瘤栓塞血流,导致供血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人体各器官需要的血液养分严重不足,导致人体各器官逐渐出现功能性病变(器官功能退化衰竭),人体免疫力降低后,各种基础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出现,这是器官功能退化的必然结果。因衰老而导致了各种疾病发生。人体自然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是通过人为手段可以推迟人体衰老进程,也可以推迟人体各器官衰老进程。从寿星群体和普通人群体比较,就可以知道普通人和长寿老人二者之间的差异。持之以恒地养护身体,保护血管,避免因为无知而糟踏身体,损害血管功能,避免放纵各种欲望从而损害了自已的心脑血管,加速了自已的心脑血管老化和硬化进程。

④新陈代谢失调规律。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活动维持身体各要素平衡,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一旦体内新陈代谢失调,不仅人体每日需要吸收的食物无法通过消化转化成能量,人体每日消化食物产生的废弃物,也无法排泄出体外,导致严重厌食,甚至拒食,丧失食欲造成人体因为失去能量补充而出现生命危亡。而且血管硬化现象造成血液流量减少后,内脏器官因为缺血而出现功能退化衰竭、新陈代谢失调,体内环境迅速恶化。

⑤免疫系统退化规律。心脑血管硬化后,由于血管内的血液流量减少、血液淤滞,导致负责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器官功能失调,从而促使免疫系统功能退化。一旦人体免疫力衰退,各种疾病随时可能爆发,而且可能迅速恶化。预防免疫系统功能衰退,首先要保持血管畅通,使各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养,保护器官功能正常,才能保持免疫系统正常,才能达到免疫、少病的目的。同时也要保持精神状态稳定,忌大恐大怒、大惊大喜、大悲大忧,忌抑郁暴燥,这些不良情绪也能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促使血管加速硬化和衰老,不良情绪也能加速人体内环境恶化。

⑥缺血失血规律。血液是人类的命脉,也是生命的命脉,当人体大量失血缺血时,人体很快会出现失血性死亡。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时刻需要血液滋养,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会最终导致破裂出血,血管栓塞缺血,从而导致人体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心和脑部器官缺血性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硬化后产生的血管夹层、动脉瘤、斑块、栓塞血流,血液动力增大,因血液流动的高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失血缺血现象发生。丧失了血液滋养的人体器官迅速衰竭、生命终结。预防心脑血管破裂出血,注重保养心脑血管,延迟老化进程,才能推迟并减少心脑血管破裂失血现象。

心脑血管病变主要来自血管栓塞,局部栓塞和完全栓塞血流。据有关文献记载,血管栓塞程度(管腔狭窄度)超过50%就能引发相关症状,50%以下的血管栓塞无症状(没有明显症状),又叫无症状血管栓塞,当血管栓塞超过80%时就能引发生命危险,患者随时死亡。

血管栓塞现象是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控心脑血管病的难点。患者最终因心梗、脑梗死亡。常言道:“追根溯源”。了解病根需要我们积极寻找疾病的源头。

那么心脑血管梗塞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离不开天地这个大环境制约,也离不开个人生活和工作小环境制约,更离不开个人体内的人体内环境制约。也同样离不开家族和家庭生活方式影响。甚至离不开地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地域风俗对个人身体影响。也包括个人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条条大河通大海,不同的源头也可以导致共同的结果。心脑血管具体梗塞的源头如下:

(一)食源性心脑血管梗塞源头。人们每天的饮食活动中,有些人奉行清淡饮食、清洁饮食,积极采用无污染的山泉水、深井水作为食用水源,以果疏为主。有些百姓奉行酒肉主食,天天不离烟酒、肉蛋,甚至无肉蛋不欢、无烟酒不食。片面追求美味(色香味),以高盐、高油、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为主食,并且每日大量摄入体内。再通过体内器官进入血管,在排泄不畅时就梗塞了血流,形成食源性堵塞现象。减少食源性梗塞现象需要患者严控自已的嘴巴,十分关键。例如有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一边积极找医生治疗,积极服药调控症状,一边仍然坚持不良饮食习惯不改变,严重影响了药效,导致疾病复发频繁。

(二)器官病变源头。人体器官遭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肿瘤侵袭,内外伤感染、炎症侵袭时会产生病变物质。这些病变物质通过器官进入血液栓塞血流,阻塞血管,形成器官病变性梗塞源头。减少器官病变物质栓塞心脑血管,平时注重运动锻练和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把血管里的垃圾物质排泄出体外,同时也通过肾脏、肠等器官排泄废弃物质。

(三)医源性源头。医生治病过程中因手术操作失当,引发手术后遗症(手术并发症)、服药不当引发的服药并发症,体检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引发的外伤并发症导致堵塞血管。总称为医源性血管梗塞现象。

医生用药失当、用药超量,患者长期口服中药或西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的血管硬化性病变称之为药源性血管硬化。患者和医生需要选择药物、把握份量。例如患者长期口服阿斯匹林药片,可能诱发血管破裂出血现象等等。

(四)精神急变源头。精神因素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源头。不少心梗、脑梗死亡的患者源于情绪波动(情绪剧变),因此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情绪稳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病力、自愈能力,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情绪波动大,大喜大悲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痉挛栓塞血流,引发暴死。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明白精神状态(心态)良好是蓬勃生命的重要支柱,乐观稳定的心态是生命的根本,管理好自已的精神和管理好自已的身体同等重要,精神和肉体缺一不可,调治肉体疾病,同时也要调理心态疾病,身病心病都要治。

(五)血管病变源头。

血管产生夹层、动脉瘤、斑块,这些病变物质逐渐栓塞血管,减少血流,甚至完全堵塞血流。血管自然老化也同样会产生血管夹层,斑块栓塞血流。血管是器官的一部份,血管病变离不开人体免疫力、抵抗力、自愈能力退化,离不开血液的供应和血供的氧份、营养缺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从环境大系统和身体小系统角度综合考察血管硬化现象,才能找准血管病变源头,防范重于治疗,才能降低血管硬化概率,推迟硬化进程。

(六)血液垃圾源头。血液每天通过动脉系统为各个器官和肌肉组织供应氧份和营养,也通过静脉系统和血液流动带走人体新陈代谢进入血管内的垃圾,又称为“血毒”。如果血液粘稠、血液循环不通畅,血液里的垃圾(血毒)就沉积于血管,形成顽固性心脑血管栓塞现象。运动锻练(包括体力劳动)是改善血液循环的根本办法。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要坚持持之以恒地体育锻练和适度的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带走血管里的垃圾,达到减少梗塞现象,推迟梗阻进程。每日早晚饮清洁水、多吃粗纤维食物,促使体内毒素迅速排泄出体外。

(七)内外伤感染性源头。人体内外伤,血管内外伤,体内各器官内外伤及其内外伤感染,感染物质通过器官进入血液也能栓塞血管,阻滞血流,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性阻塞。减少人体内外伤,同时通过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人体免疫系统共同作用把内外伤感染性物质排泄出体外、血管外,减少血液栓塞的危险,通过运动锻练方法调理尤为重要。

(八)粉尘等等物质侵袭源头。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粉尘通过口鼻进入人体栓塞血管,生活环境中各类物质侵入体内阻塞血管现象,需要自已远离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预防有害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对身体伤害,做到预防隐患在没有发生的时候。例如预防塑料微粒、金属微粒。空气中的粉尘微粒等等有毒有害的烟尘(粉尘)危害,包括生活用水中的有害物质侵袭。心脑血管病患者坚持使用清洁水源,例如饮用山泉水、深井水等等无污染的水源。

我们找到了血管栓塞的源头(根源),需要进一步认识心脑血管栓塞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才能更有效地防病、抗病,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心脑血管栓塞的客观规律如下:

(1)渐进式栓塞规律。血管由血流顺畅到逐步栓塞血流,一般来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急性栓塞例外)。也就是说在血管完全堵塞,足以致命前,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预防、调理时间,因为无知和愚昧,我们轻视无视了血管栓塞现象,等到严重堵塞,管腔严重狭窄,出现严重症状时,为时已晚。医学文献告诉我们心脑血管堵塞程度超过80%就会产生严重症状,而且随时出现生命危险。这就需要人们定期体检心脑血管,至少每年体检一次。定期医学检查并且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饮食习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调理恢复心脑血管机能,减轻梗塞程度,采用“节食”、“心疗”、“体疗”等等综合办法进行调控。饮食源头是血液栓塞的重要源头,严控源头,尽可能不摄入高脂、高盐、高油、高胆固醇、高糖食物,减少血管栓塞的机会。

(2)身体各器官衰竭规律。心脑血管栓塞后出现血流量减少,各器官所需要的血供减少,而且身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需要血液滋养,在血供减少后,身体器官逐步衰竭,功能失调,如果血流完全断流,各个器官迅速衰竭,人体死亡,失血是人体死亡的根源。血液供应(血供)是人体生命的保障,也是各器官正常运行的能量保障。平时要注重自已的血液循环,通过自身的运动锻练和情绪调控(尤其是节哀、节悲、节忧)积极应对各种应激反应,节食排毒,及时清除体内新陈代谢垃圾(废弃物)。减少阻塞,延迟阻塞,从而推迟器官衰竭现象发生。

(3)血压波动规律。当心脑血管因栓塞而出现血流减少后,会引发血压波动,出现高血压性脑梗塞,严重梗阻能够诱发脑血管破裂(脑溢血)导致人体迅速死亡。当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梗塞后,如果梗塞严重会引发突发性暴死(心梗致死),此时心肌也会出现大面积坏死。心脏冠状动脉栓塞也会引发心脏功能急性衰竭,出现“室颤”、“房扑”等病理现象。血压波动现象实质是血液流动的推动力急剧变化,血液流动缓慢或大量失血,源头因素是血管阻塞,心脏泵血功能故障,肝脏造血功能急剧衰退,血管梗塞往往是关键因素。

(4)血液淤滞规律。

当心脑血管栓塞时,会出现血液淤积,血流缓慢现象,不仅加速血液里的垃圾沉积于血管,也能促进积液、积水现象产生,例如出现心脏积液、肺积水(肺水肿)现象。长期血液淤滞也会促进各器官功能退化,减弱人体免疫力、抵抗力(抗病力)、自愈能力。因此平时通过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粗杂粮)等饮食办法排泄体内毒素,多锻练、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里的垃圾物质排泄。

心脑血管患者平时持之以恒地针对性锻练调理器官机能,适当运动锻练和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改善器官功能,减少血液淤积现象,同时均衡营养,稳定心态,调整人体内外环境,从根本上减少血液流通不畅现象。

(5)厌食规律。民以食为天,人靠饮食产生营养和能量。通过食物能量和营养输入人体,维持身体正常生命活动,如果停食,人会活活饿死,因为连续停食,让身体丧失了能量和营养来源。古人告诉我们:“人无胃气则死”。也就是说:“人无能量则死”。当人体心脑血管被栓塞后,人体血液循环受阻,血流不畅,人体各器官需要的血供缺乏,进而导致人体消化器官和吸收能量的器官功能逐渐衰竭。常常体现为厌食(身体拒食),实质是人体难以消化和吸收。“食而不化”、“食而无用”,要么吃不了食物,要么虽然能饮食,但能量和营养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无吸收能力(身体消瘦不堪),体力衰竭、顽固性厌食标志着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已经逐渐衰竭。如果不能恢复消化和吸收能力,人体因食物能量和营养丧失而死亡。

(6)人体新陈代谢失调规律。人体每天要进行新陈代谢,不仅血液需要新陈代谢,人体内各器官产生的废弃物也需要每日排泄出体外、肾脏、胃、脾、肠等等器官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新陈代谢吸收营养和能量,同时也排泄出身体里的废弃物质。通过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假如新陈代谢失调,也能加速器官功能衰竭,人体因得不到营养和能量补充而快速死亡。

新陈代谢失调导致人体内环境迅速恶化,患者厌食、拒食,从而使人体丧失能量和营养供应而死亡。只有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才能正常摄食和排泄。

(7)体力衰竭规律。心脑血管栓塞后,因为血流不畅,各器官供血不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肝脏造血功能衰退和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引发人体精疲力竭现象,出现嗜睡、四肢乏力等症状。与此同时,也能导致人体的免疫力降低。长期精力困乏、四肢乏力现象提醒患者的血液循环可能出现了问题,及时到医院检查心脑血管阻塞状况,尤其是中老年人每年定期检查心脑血管,做到知彼知己,了解自已的血管状况,才能有效地养护血管。体力衰竭现象要么源于人体器官病变,要么源于血管栓塞,尤其是心脑血管栓塞、血液粘稠。坚持每天适量饮水稀释血液(补充体内水份),少吃或不吃“三高”食物(高脂、高盐、高胆固醇食物),坚持运动锻练等等。

血管梗塞现象引发的心脏病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尤其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心源性衰竭。那么心源性衰竭的病因是什么呢?

一是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枢纽,具有负责向全身泵送血液的功能(即射血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器官和肌肉组织输送营养和氧份。当心脏的泵功能衰竭时,身体各器官因缺血出现功能衰竭,各种疾病也随之产生。泵衰竭是因为心脏机能衰退、疾病(心肌炎等)、病毒、缺血等因素导致心脏泵送功能衰竭,包括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所致(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功能不足等等)。例如先天性心脏膜瓣功能差、心脏交感神经功能差、窦室结、房室结功能差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功能衰竭心脏病通过医生治疗,患者本人的功能锻练,针对性锻练和综合调理,是可以获得改善的,后天因素导致的功能衰竭,采用治疗、锻练调理、源头防控三方面综合防治原则,从根本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是交感神经功能衰竭。负责调控心脏自律功能的心脏交感神经系统,也能因器质性疾病、病毒感染、缺血等因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脏自律功能退化,出现心律失常现象。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也能影响窦房结、房室结、膜瓣功能衰竭,交感神经功能衰竭后药物医治(包括中药、西药调控)+精神调控+饮食调节+针对性运动锻练+改善内外环境的办法综合施策。改变外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则要自已去选择适宜的环境工作和生活,例如选择去广西巴马县疗养,实质是选择巴马县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独特的地磁条件调养心脑血管功能。

三是心脏病变。心脏受到病毒感染、心脏外伤、炎症侵袭,肿瘤压迫心脏等因素导致心脏器质性病变,也是导致心源性衰竭的重要因素,预防心脏病变平时注意调心、远离感染源头、内外伤侵袭,从心态、运动锻练、营养供给三方面齐抓共管,同时严防外部环境因素侵害,通过内外因素管控,降低心脏病变发生率。

四是心脏其它功能衰竭。心脏有多种功能,不仅有泵血(射血)这一核心功能,也有其它尚待开发的新功能,古人告诉我们:“心之官则思”(心脏的功能是思维),心脏关乎着情绪(心态)。心脏膜瓣有关闭血液的功能,房室结、窦室结有发电功能(发射心电功能)。交感神经系统有控制功能。当心脏功能衰竭时,意味着生命走向衰亡。心脏其它功能衰竭需要患者平时多加预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就是保护好自已的生命。平时生活中坚持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调控、运动锻练、控制物质欲望、减轻生存压力等方面综合施策,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患病概率,例如常常熬夜,过度辛劳,过度紧张,营养不良,运动锻练不足(轻视营养保障、轻视运动锻练),长期情绪急燥抑郁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利于心脏健康。

五是医源性导致心源性衰竭。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因操作失误或者用药不当、药物超量,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诱发心脏功能衰竭,称之为医源性心脏功能衰竭。例如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发明专治梅毒的606注射针剂,606针剂虽然能够治疗梅毒等性病,又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心脏病产生,患者虽然没有死于梅毒,最终死在药源性心脏病。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坚持防与治相结合的原则,切实预防并发症,可以有效降低医源性心源衰竭发生率。

六是其它内脏器官病变导致心脏功能衰竭。例如负责造血的肝脏病变导致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造成血液流量减少,也能影响心脏功能。肠胃功能病变障碍食物消化和能量吸收,心脏因为缺乏能量和食物营养,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同样影响心脏功能,心与肺是挛生兄弟,肺部病变影响心脏功能,产生肺心病,而心脏病变也能影响肺的呼吸功能,产生心肺病。

七是精神因素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是阳性物质的肉体和阴性物质的精神构成的,阴与阳相互交替作用构成生命过程。精神状态良好是健康生命的保障,精神崩溃,肉体生命也会逐渐衰竭。因此稳定乐观的情绪是我们战胜疾病的源泉和根本因素之一。精神状态恶劣,情绪波动大,大喜大悲、大忧大怒、大恐都能诱发心脑血管梗塞和心脏冠状动脉梗塞导致突发性猝死(暴死)。情绪波动不仅影响血压稳定,也会导致心脏血管痉挛,阻塞血流,导致突发性猝死。长期情绪压抑、抑郁、失控也会诱发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同时也能促发某些疾病暴发。生活中的寿星往往也是压力小,情绪稳定的老人,或者善于调控情绪,善于减压的人,也是善于合理控制物质欲望的人。

八是食物因素导致心源性衰竭。长期厌食、顽固性厌食(古人称之为胃气衰竭),首先导致人体各器官需求的食物营养和能量减少,人体各器官因为缺乏养份而衰竭,直接影响肝脏造血功能,同时也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脏器质性功能病变和衰退。连续几天绝食导致人体失去能量和营养而活活饿死。日常生活中经常吃进不恰当的食物,也会导致心脏功能病变衰竭。因此食物必须有选择性,不能胡吃海喝。例如长期吸烟、饮酒,长期吃进辛辣刺激血管的食物,长期食用高盐、高油、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导致栓塞血流,诱发心源性衰竭。关于饮酒对心脑血管患者危害的争论,中外专家学者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饮酒问题有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人士认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可以少量饮酒,不饮烈性酒,并且提出了少量饮酒促进血液循环的论调。另一派人士则认为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该严格戒酒、远离烟酒,认为酒精能够刺激血管、硬化血管,在酒精持续刺激作用下,心脑血管病患者死于酒局饭局的人数确实不少,而且长期嗜酒成瘾、嗜烟成瘾,对烟酒产生强烈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的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需要警惕烟酒的副作用。

九是其它疾病影响导致心源性衰竭。心源性衰竭除了心脏本身的器质性原因,血管硬化堵塞等原因外,其它器官病变也能导致心源性衰竭。例如肝脏病变造成血流量减少,心脏长期供血不足,肾脏功能病变导致血液本身病变,从而引发心脏功能病变。肠胃消化功能病变导致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严重缺乏,也会诱发心源性衰竭。人体各器官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协同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个不可缺少的系统。一个或多个器官病变也能影响心脏功能。在寻找病源过程中坚持从内环境和外环境各因素考察,从肌体、精神、环境、饮食、运动锻练多因素综合考察,寻找病根,消除其它病源,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心脏健康、强心健体。

十是气候和外部环境条件影响。

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气候变化、自然界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外部环境和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心脏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导致心源性衰竭,例如天气奇寒、酷热、狂风暴雨、地震、海啸等等。人体内环境(小环境)要主动适应体外的大环境,遵循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适者才能生存。

心脏器质问题主要由血液里的养份不足,供血量不足,心脏炎症,病毒感染、交感神经故障,先天性功能不全及医源性、情绪性等因素促成。

那么心脑血管病患者睡眠中猝死的成因由哪些因素构成?

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一部份死于突发性意外,这种意外猝死(暴死)是属于不可知、不可防的范畴,真正属于心脑血管意外死亡。例如脑部的血管瘤突然破裂(因内因或外因),大出血猝死,或者脑部血管里的斑块突然脱落堵塞了血流,导致猝死,这种突发性猝死防不胜防,称之为深埋于体内的不定时炸弹,由于其深度隐匿性是难以预知的。除了不可防因素猝死外,还有一部分睡眠中猝死现象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现在对睡眠中猝死现象作出理论探讨。

(一)恶梦刺激,不少睡眠中死亡的患者长期患心脑血管疾病或隐匿性心脏病、高血压,经由恶梦刺激血管,导致猝死,例如恶梦中惊恐、激动、梦游或梦中异动,从床上跌落等等,都可能意外猝死。患有严重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尤其是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平时要注意预防和守护心脑血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改变不良心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临睡前避免思绪混乱,胡思乱想,保持心态平稳宁静,降低睡眠中的猝死率。

(二)白天不良因素刺激导致夜晚睡眠中猝死。白天的工作劳累,精神刺激,病情恶化,临睡前的性生活刺激导致晚上睡眠中猝死。尤其是精力本来就衰退的老年患者,临睡前的夫妻性生活要慎重,晚上看电视、看手机、上电脑网络时要坚持远离刺激情绪的内容,临睡前采用热水泡脚、梳头、穴位按摩、睡前饮水稀释血液等方式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晚餐节食(不饱食)等等。

(三)睡眠中突发性血堵。白天和晚上的身体并未出现异常,但凌晨睡眠中突发血管栓塞,或斑块突然脱落梗塞血管或者动脉瘤突然破裂出血等等属于不可防范畴,但也可以提前防范降低发病率和猝死率。特别是长期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平时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

(四)临睡前的激动或其它异常状态导致猝死于睡眠中。临睡前远离情绪激动、心脏病患者远离夫妻性生活、远离烟酒、远离斗气、负气、呕气,尤其在临睡前,坚持临睡前按摩人体穴位,尤其是脑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热水泡脚、平心静气,控制好自已的思绪,降低睡梦中猝死的概率。

(五)原有的疾病在睡眠中突然恶化。原有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或隐匿性疾病于睡眠中突然恶化死于睡眠中,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警惕睡眠中病情突然恶化,例如睡眠中血管里的斑块突然脱落堵塞了血管,恶梦刺激、天气突变、气温骤降,临睡前服药产生的副作用等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突发意外,猝死于睡眠中。

(六)夜晚气候突变等意外因素刺激导致睡眠中猝死。睡眠中天气突变,例如突然刮狂风、突然下暴雨,导致心脑血管异常应激,导致睡眠中猝死。针对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平时要多预防、多锻练(多运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是根本。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已的生存环境疗养疾病。例如选择夏季避暑、冬季避寒,选择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疗养的环境生活,延长生存时间,降低发病概率。

脑血管病变产生的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而且是难以根治的顽疾。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至今医学界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而且医学界把高血压分成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真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白衣高血压等多种类型。

那么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是什么呢?

①胃气衰竭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源头。一个人当胃气衰竭时,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衰竭,病人表现为食而不化,或者虽然食而能化,但吸收能力衰竭,具体表现为虽然食量不减,但体形消瘦不堪、精力衰竭(食而无用),平时表现为顽固性厌食。胃气衰竭意味着人体各器官所需要的能量衰竭,造血的肝功能下降,心脏泵血功能也下降,血压波动现象出现。胃气是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保障和营养滋润,没有胃气,人体能量就会枯竭,器官衰竭死亡。保护生命首先要保护自已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维护消化器官的正常功能。

②血管栓塞也是产生高血压的原因。当血管栓塞时,血液流动压力增大,血流速度放缓。这时因脑血管梗塞,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产生脑溢血(脑出血)。血管局部栓塞、血管管腔狭窄也是血压偏高的根本原因。高血压患者血压常常难以稳定,时高时低,或者居高不下,而且管腔狭窄、血液垃圾排泄困难,饮食失节,一日三餐大量油脂、脂肪、胆固醇和高盐、高糖食物摄入体内,造成血管排泄困难,栓塞了血管。

③食源性源头。“饮食有节”是健康少病的原则,管住自已的嘴巴,不胡吃海喝,不乱吃滥喝,不暴饮暴食是减少高血压发病率的源头之一。高血压病又称为“富贵病”,与患者长期大量吃进高盐、高油、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肉蛋食物有关。平时饮食清淡,减少这些食物摄入体内,才能切实降低食源性高血压发病率。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平常饮食坚持“七分饱”,不饱食、不暴食。平时摄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饮食有节制,避免因为暴饮暴食诱发心梗、脑梗死亡,尤其是夜餐特别注意不要饱食。

④情绪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源自长期心态不佳、情绪抑郁、脾气暴燥或者面临的压力过大,加速了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现象发生。良好的心态是健康少病的源泉,管理好自已的情绪,长保情绪稳定和乐观旷达的心态,是延年益寿的良方。生活中因情绪恶劣致病致死现象时有发生,情绪(心态)与高血压、心脏病的联系十分紧密,必须引起广大百姓高度重视。

⑤心源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源自心脏功能障碍,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发血压波动。这种心源性高血压是由于心脏功能退化和病变引发,往往血压波动幅度大,不容易稳定。这种高血压单纯靠中药或西药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药疗、锻练(包括古代气功锻练)、心态调控、食疗等方法综合调理,才容易见到实效。心源性高血压,包括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心脏病毒感染(心肌炎)、后天性心脏功能障碍等因素诱发的高血压。

⑥肾源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的源头是肾脏病变导致肾功能退化。古人把肾脏视为“生命之源”。肾脏解毒功能受损或功能退化直接威胁到生命,也影响血液本身,造成血液粘稠,血液感染,血液感染后也导致心脏功能不全,产生血压波动。例如尿毒症患者因为肾脏功能衰竭,常常血液透析才能清洁血液,维持生命运动,因为此时肾脏已丧失解毒排泄尿液的功能。肾脏功能衰竭、肾脏炎症,干扰了身体其它功能,肾脏病变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血液栓塞血管,引发肾源性高血压。治好了肾病,恢复了肾功能,这种由肾脏引发的高血压才可能恢复正常。

⑦肝源性高血压。肝脏病变造成肝脏造血功能衰退,不仅直接影响到血管机能,也影响到心脏功能。肝脏造血功能衰退,血量减少直接影响到心脏机能,导致血压波动,产生以肝脏功能病变为源头的肝源性高血压。

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治疗高血压前,首先要分析血压居高不下的原因?只有找准源头,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控制住高血压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长期稳定血压、降低血压。寻找高血压的源头(病因),不仅是医生的职责,也是患者本人的义务。

⑧先天性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探讨中,先天性高血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先天性肝脏功能缺陷,或者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等等先天性器官功能缺陷都能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稳定血压、降低血压、困难重重。先天性高血压的防治涉及到器官功能问题,医生治疗和患者本人平时的功能调理和针对性的器官功能锻练、改善营养、平衡心态、调节饮食结构等等综合办法,才可能见到长期性实效。

继发性高血压,包括疾病性高血压、药源性高血压、环境性高血压、气候性高血压等等类型。这些因素的高血压是由外部因素导致,一旦外部致病因素改变,理论上讲这些类型的高血压可以恢复正常,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论述如下:

a.疾病性高血压。患者生病前血压正常,血液循环顺畅,但某种疾病产生后导致血压不正常、不稳定,但某种疾病治好后,血压才能恢复正常,或者至少可以确定患者的高血压是由某种疾病引发,医学界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b.药源性高血压(医源性高血压)。在医生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产生的医疗并发症或者手术后遗症而产生的高血压,或者长期服药或服药不当、服药过量,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体内累积而产生的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医源性高血压,源自治疗过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防与治相互融为一体,防中有治、治中有防,是可能有效降低医源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做到有备少患,甚至有备无患。

c.环境性高血压。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个人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能影响健康,也能影响人体血压。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污染也能影响血压,例如环境噪音污染、机器噪音污染不仅影响心脑血管机能,也直接或间接影响血压稳定。工作环境里的粉尘进入人体可以经由器官进入血液栓塞住血管,阻滞血流引发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找准自已的环境病因后,及时改变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或者转移到适合自已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环境性高血压患者,只有改变环境因素后,才可能获得血压根本稳定。

d.气候高血压。气候变化,尤其是天气突变降温,或者高热也可能引起体内的血压变化,气候突变也会导致温差变化,诱发血管病变,产生气候性血压波动。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当气候突变时,突发性猝死数量激增,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做好防范,做好保暖或避暑工作,选择去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疗养,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客观规律?

(一)血液淤滞规律。

血液循环过程中受到血栓梗塞,导致血液循环的动力增大,形成高血压,因为血液受阻,流动不畅,导致血液淤滞,出现积液和积水现象。例如产生心包积液、肺水肿。血液淤滞标志着血液循环不畅,人体各器官需要的血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血管内受到斑块、血液新陈代谢垃圾(脂质类垃圾)栓塞导致管腔缩小,或者血液粘稠,血液动力不足等等原因产生的现象。

(二)心脏功能退化规律。高血压产生后,由于血流受阻不通畅,直接影响心脏器官血供,心脏缺血缺养份,导致心脑功能退化,出现部分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心梗致死。心脏血供不足减弱人体免疫力,诱发心脏病变。注重对心脏功能的针对性锻练和调理,保持心脏正常血供和营养供应,通过锻练和综合调理提升心脏功能。患者从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改善着手,避免单纯靠药疗缓解症状。依靠综合疗法,全面系统地调养心功能,保护心脏功能。

(三)失血规律。高血压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脑血管破裂失血现象,称之为脑溢血或脑出血。也能因高血压引发其它部位的血管破裂失血,称之为身体出血现象。血管老化、硬化、脆化产生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又加速血管老化、硬化、脆化,导致血管出血,失血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失效后,必然出现的规律。控制高血压性失血,首要降血压,其次要从根本上解除血管梗堵,找准血管梗堵的源头,控制好源头,才能控制好血压,才能减少脑溢血复发率,降低病死率。高血压患者定期去医院体检血管梗堵状况,加强调理和血管管控工作。

(四)新陈代谢失调规律。人体通过新陈代谢维持体内生命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一旦新陈代谢失调,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会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功能衰退,新陈代谢失调具体体现为厌食现象。高血压产生后,由于血流不畅,直接影响器官功能,一旦影响到肾脏和肠胃功能就会出现体内新陈代谢紊乱。

(五)神经系统失调规律。高血压发展过程中会产生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现象直接影响到各器官的血供和养份供应,人体神经系统包括心脏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也能受到损害,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失眠、心律紊乱等病理现象。

调理控制神经系统功能同样要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运用药疗、心疗、体疗、食疗等综合疗法,从改善人体内外环境着手,从系统和根源上去解决,才能收到长期实效,避免单纯依赖药疗的片面疗法。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是一种难治的顽疾,管控源头,减少复发是根本原则。

(六)器官功能衰竭规律。高血压发展过程中,由于血液循环不畅,血流受阻滞,人体各器官因为缺少血液所提供的营养和养份滋养,各器官会出现缺血性功能衰竭,也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人体自愈功能退化。器官功能衰竭,包括急性功能衰竭和慢性功能衰竭两大类。器官功能衰竭,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从恢复血供方面着手,紧急补充血液滋养,及时恢复器官机能。慢性器官功能衰竭,以消除血管梗阻为首要工作,消除血管梗阻,才能降低血压和维持人体器官功能。尊重器官功能衰竭的规律,把握好及时恢复血供这一关键环节。

心肌梗死的病因是什么呢?

(1)心脏冠状动脉栓塞。心脏冠状动脉栓塞后,造成心肌失血性局部坏死。心肌梗死面积越大,救治越困难。由于心脏靠血液滋养,当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动脉急性失血,失去了需要的营养和氧份,心肌逐渐坏死,甚至急性坏死,同时心脏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室颤”、“房扑”等心律紊乱现象,导致剧痛和昏迷,大多数患者死于“室颤”。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出现大面积梗死,患者几分钟内死亡,5分钟内往往是黄金抢救时间。心肌梗死前患者要加强预防,尤其是坚持每天适量饮水稀释血液,平时爱护心脏、保护血管,适度的运动锻练+调心+药疗(中西药)+食疗,通过综合调理调治,科学合理地养心护心,降低梗死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2)情绪突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民间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说法。告诉我们情绪急剧波动能够刺激心脑血管,造成血管痉挛而堵塞,导致心梗或脑梗死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和宁静祥和的心态十分重要。不良情绪不仅促使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退化,也是致癌、致心脏病、致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例如聚众打牌搓麻将,因情绪激动,猝死于牌桌、麻将桌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人数递增。民间的“气死”现象,实质是不良情绪刺激血管致死现象。

(3)食源性栓塞。人们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油、高盐、高糖食物,这些物质通过消化器官进入血液栓塞心脑血管,形成心脑血管的食源性栓塞。心脑血管病患者首先要管好自已的嘴巴,控制食物摄入的数量和种类,老年患者经常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饱食、忌胡吃海喝、乱吃滥喝,减少食物垃圾对血管栓塞。同时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带走血管里的垃圾(“血毒”)。

(4)粥样硬化斑块沉积血管。血管老化硬化后形成的血管夹层、动脉瘤,血管壁的斑块,这些斑块脱落后栓塞血流,形成心肌梗死。血管壁的斑块不知何时脱落,由于斑块脱落并栓塞血流的时间无法确定,因此这是不可知、不可防的猝死因素之一。只有从源头上预防才能减少或者推迟疾病爆发,从而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5)心脏功能性病变。当血管被栓塞,血流不畅,心脏器官需要的营养和氧份缺乏,心脏功能出现缺血性衰退,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此时心脏的多种功能可能出现障碍,包括心脉泵血功能、发电功能、自律功能、关闭功能、情绪功能、记忆功能、 心脏功能不全,导致急性心脏功能衰竭,引发猝死现象。心肌炎、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出现功能失调、病毒感染、肿瘤压迫心脏,长期抑郁(生闷气)、狂燥等因素导致器质性心脏功能病变。

(6)病毒细菌感染和心脏外伤病变导致心肌梗死。心脏遭遇病毒、细菌感染、外伤等病变产生的物质梗塞冠状动脉,产生缺血性心肌梗死。患有严重基础病、血液循环障碍、新陈代谢障碍的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缺乏运动的老年患者容易因感染而猝死。从源头上降低心脏感染和外伤发生的概率,才能从整体上降低心梗意外发生率和猝死率。

(7)肿瘤侵袭心脏。当恶性肿瘤(癌症)侵袭心脏、压迫心脏时,也能导致心脏血管栓塞,产生心肌梗死。恶性肿瘤一旦侵袭心脏、压迫心脏,救治难度极大,死亡率极高。尤其是癌症患者及早预防肿瘤向心脏及周围扩散,采用防、治、养三结合方针,癌症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锻练调养,尤其是利用良好的环境条件疗养十分必须。扼制肿瘤漫延到心脏,坚持选择外环境和调理人体内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激发人体免疫力、自愈能力抑制肿瘤漫延趋势。

(8)其它器官病变。其它器官病变产生的病变垃圾栓塞血管,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肝脏造血功能,心脏也会出现缺血性心肌梗死。当肝脏急性功能衰竭,或体内大出血时,心脏也能出现缺血性功能衰竭而衰死。因病毒感染或先天性因素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器质性病变而心肌坏死。严重脑梗出血,也能导致人体陷入昏迷猝死。肺部感染导致呼吸障碍,也能导致急性心肌坏死,控制了其它病变,也就控制了其它器官病变导致的猝死现象。

那么心肌梗死有哪些客观规律呢?

①心肌缺血规律。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功能衰竭,心脏动脉血管栓塞,心肌缺乏营养和氧份滋养,这时不仅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全身缺血,而且心肌也会出现缺血性坏死,直至心脏停跳,生命死亡。遵循心脏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切实降低病死率。缺血发生时紧急补充血液,同时解除血液循环障碍,尽可能把缺血性心肌损害和缺血性心脏功能损害程度降低。定期对心脑血管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血管阻塞、心脏缺血现象,及时发现隐匿性心脏病、隐匿性高血压(无症状心脏病、无症状高血压),提前防范,降低心梗发生率和死亡率。心脑血管病爆发突然,十分凶险,平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预防贯穿于治疗过程中,因为治疗后复发导致的猝死率极高。

②心脏功能障碍规律。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因为心脏缺血,心脏的泵血功能、瓣膜功能、窦房结、房室结、交感神经等功能可能衰退,或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功能出现障碍时,要强化从源头上管控,只有追根溯源,才能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③心律失常规律。心肌梗死发生后,因为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衰竭,也会出现心跳失常,出现“室颤”、“房扑”等病理现象。不少心肌梗死患者最终死于“室颤”。无论慢性心肌梗死,还是急性心肌梗死,都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之中,平时注重锻练调理,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液循环,均衡营养,维持免疫系统功能,从人体内外环境方面共同防范。

④心包积液规律。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心脏动脉栓塞,血流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逐渐衰竭,来自肝脏的血液可能沉积于心脏里,形成心包积液。心包积液也标志血液循环出现了故障,心包积液产生后及时去医院治疗,通过医生治疗和个人综合调理,针对性的器官功能锻练等方法解除血液梗塞现象。采取医学手段,患者忌口控嘴、节食等综合手段才能获得长期实效。

⑤血压波动规律。心肌梗死发生时,血压自然波动,血压波动又进一步影响到内脏各器官功能,产生一系列连琐反应,产生其它功能性损伤和衰竭。

当血压波动发生时,除了服药治疗外,也要积极寻找此轮血压波动的内外原因,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切实稳定血压。例如高血压患者常常血压不稳定,或者居高不下,或者时高时低。有些患者一边坚持服药治疗,并简单地认为,只要坚持服药,血压就能恢复正常,一边仍然坚持不良生活习惯不纠正,也不改变不良生活环境,也不管控自已的饮食,结果疗效不佳,导致控制稳定血压困难重重。

⑥精力衰竭规律。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血液流动不畅,影响各器官正常功能,直接导致精疲力竭。慢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通过适度运动锻练和心态调控,饮食调理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恢复器官功能,进而逐渐恢复体力。患者管好自已的嘴巴,切忌滥吃乱喝、胡吃海喝、暴饮暴食,避免加速心脑血管堵塞。因此,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是根本。

⑦心肌逐渐坏死规律。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肌因为缺血缺氧份和营养滋养,必然出现缺血性心肌坏死。心肌坏死分为小面积心肌坏死和大面积心肌坏死。大面积心肌坏死难以挽救,而且抢救成功率极低。心脏病患者平时注意加强生活和工作中的心脏调养、适度锻练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注重针对性运动锻练。坚持经常性排毒、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血管内的“血毒”沉积。

理论上探讨了心脑血管病的成因和规律,我们对心脑血管病有了系统的了解。那么怎样预防心脑血管堵塞呢?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大类,也包括医院疗法和锻练调理法(自然调理法)。

①体育锻练法(体疗法)。生命在于运动。寿星普遍喜好运动。勤劳(喜好运动)是长寿老人的基本特点。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坚持持之以恒地运动锻练,适当运动锻练才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免疫能力。我国古人发明的古代气功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和现代人发明的郭林新气功锻练法(体育气功法)、散步、竞走等等系列运动疗法。体育锻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改善血液梗塞状况,也能改善器官功能,激发人体潜藏的能量(激发潜能),体育锻练促进血压稳定,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②中医理疗法。中医的按摩法、针灸法、石砭法、药疗法、药酒疗法,通过这些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激发人体机能。心脑血管病患者在调理高血压、心脏病过程中采用的中医传统理疗方法,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同时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心脑血管急性梗塞时需要紧急送西医抢救,运用手术方法和药物办法紧急解除梗塞。慢性心脑血管梗塞,通过医院专项体检,提前预知血管梗塞程度,慢性梗塞,采用运动锻练+饮食调控+心态控制+中药或西药调控等等综合方法缓解梗塞状况。

③心疗法(情绪疗法、精神疗法)。心脏不仅是有泵血(射血)功能,也影响人的情绪(心态)和思维,心脏也有记忆功能,俗语的“专心学习”、“用心学习”则表达了心脏的此项功能。当情绪激动,心脏冠状动脉痉挛阻塞血流导致急性“心梗”而死亡,又叫做“气死”。因此平时保持情绪稳定,不大喜大悲、大怒大恐,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压力太大也是促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同时精神受挫直接导致精力衰竭,意志力颓废,通过情绪疗法改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精神状态。

④食疗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抓好食疗,并且把好“病从口入”关。平时饮食坚持少盐、少油、少脂肪、少胆固醇、少糖,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坚持戒酒、戒烟、戒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实保护好自已的血管。生活中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因饮酒导致猝死暴亡的病例时有所闻,由于长期酒精刺激血管,加速了心脑血管老化、硬化和脆化,嗜酒成瘾、嗜烟成瘾的患者戒烟戒酒十分困难,由于烟酒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依赖,他们一面坚持服药治疗,与此同时,仍然坚持嗜酒嗜烟,导致疗效不佳,或者复发频繁的现象,应该引起广大患者高度警惕。

⑤音乐疗法。舒缓的乐曲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调理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意志力,音乐通过调心达到调理心脑血管功能,改善人体内环境的目的。通过经常性的音乐欣赏改善并且调节人的紧张情绪,缓解心脑血管压力,同时也缓解精神压力。避免依靠饮酒解压力、依靠吸烟解压力,避免依赖烟酒解困乏提精神。此外,长期坚持朗诵诗歌(诗歌疗法),也能调理不良心态,提升自已的抗病意志力。

⑥药疗法。心脑血管病患者及时求医,医生出具药物治疗,称为药疗法,包括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例如西医的溶栓疗法、手术介入法、搭桥法、西药疗法、中医的中药疗法、药酒疗法。药疗方法与心疗、体疗、食疗等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获得长久实效,避免片面孤立地依赖药疗方法。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只治不疗养、不保健,导致复发频繁。

反复手术、反复发作,只有通过手术、药疗和源头管控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复发率。

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难以根治,而且十分凶险,死亡率极高,因此平时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寓防于治,寓治于防,防治结合,治与疗养相结合,避免轻防重治,或者只治不防的片面治疗策略,心脑血管病是慢性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坚持自我调理和医生治疗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患者生活的源头上调控与医生的症状调控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发病率和猝死率。

[后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不能根治的慢性病,终身性疾病,无论西医和中医都不能根治,而且复发频繁,也是全球死亡率位居首位的疾病。管理好自已的嘴巴;管理好自已的情绪(心态);管理好自已的欲望,坚持患者本人的科学合理预防与医生治疗相结合,尤其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消除患者对心脑血管病的无知和无畏才是首要条件。

该文探讨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和规律过程中吸取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先进思想,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的战略、战术领域进行综合考察、力避孤立、片面地考察问题,尽量找准疾病的本质和发病源头,从本质和源头上深究细察,并且坚持全面综合考察的基本原则。

本文写作时参考并研究了如下医学文献:

1.《脑血管疾病》、2.《一本书读懂心脏病》、3.《高血压预防与调养》、4.《我不怕心脏病》(日本)、5.《中老年人心血管急病的防治》、6.《美国人如何战胜心脑血管病》、7.《呵护心脏:心脏病防治与自救》、8.《一本书读懂高血压》、9.《脑血栓防治200问》、10.《脑血管病防治200问》、11.《动脉粥样硬化防治》、12.《冠心病病人康复与养生指导》、13.《脑血管病病人康复与养生指导》、14.《脑血栓自然疗法》、15.《老年心血管病医治与康复》、16.《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17.《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与防治》、18.《心脑血管病的自我预防与康复》、19.《神经衰弱防治》、20.《冠心病防治320问》。





——2023年10月创作于南宁市华南城





作者简介:作家陶靖,原名陶继斌,又名陶政典,男性,1965年出生于四川金堂县石佛乡,大学文化,防城港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生活于十万大山山区。金堂县是我的第一故乡,广西十万大山上思县是我的第二故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