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清泉(1917年4月14日~2011年6月30日),邛崃市人。物理力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高压物理和物理力学研究,致力于使物理力学的研究建立在原子物理和高压物理的基础之上,并促进这三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为促使物理力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作出了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应用背景,有些成果在技术上得到应用。
芶清泉幼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他有兄、弟、妹四人,排行老二。先后在大邑县与崇庆县念小学,自幼喜欢画国画。1932年,考入成属联立中学(现名成都石室中学)学习,课余时看了很多数理化参考书,培养了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曾对K乘方数等和问题进行研究,推证了10多个定理,受到学校的重视。在高中时期,他曾与同班同学李荫远、周光埛、李文彬等创办了《科学的中学生》刊物,自费铅印全国发行。高三时,又组织了“中国青年自然科学会”。1938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初期,该校搬到重庆沙坪坝继续办学,他主修物理,同时还选修数学系的主要课程,曾参加大学数学论文比赛,获第二名。
194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1944年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作助教,同时在昆明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工作,在著名学者吴大猷的指导下,从事拉曼光谱的实验研究和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理论研究。同年,与吴大猷联名在《中国物理学报》外文版上发表了题为《氦原子2S21S态的赫罗拉士式波函数》的论文,在国际上较早报道了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的精细计算。
1946年北京大学由昆明迁回北平(今北京市),芶任讲师,继续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的研究工作。不久又在《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外文版上发表了《以电子碰撞产生双K电子离化的量子力学几率》一文,这是国际上最早报道电子碰撞产生双K电子离化的论文。1952年,他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副主任,并先后兼任金属物理、磁学、普通物理及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长期以来,他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在原子分子物理、固体物理、高温高压物理及物理力学方面作出了成绩,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1960年,在芶清泉的推动和参与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所(长春物理所的前身),他兼任所长。同时还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2年,国家以聂荣臻副总理的名义聘请他为国家科委物理学科组和冶金组的成员,并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务委员,参与制订国家科学十年发展规划的补充规划。
1977年,他负责制订了我国第一个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规划。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芶清泉的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的研究成果在大会上获奖。同年,在全国力学规划会上他又主持制定了我国物理力学的发展规划。
1979年,受教育部的委托,他在吉林大学组建了我国第一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任所长。三年内培养了16名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及物理力学的发展打下基础。1981年被评为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3年芶清泉调到成都科技大学,经过几年的奋斗,创建了高温高压物理研究所,任所长。后扩充为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侧重研究高温高压下的原子分子状态、相互作用过程及新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和高温高压合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了物理力学问题的研究。自1983年以来,他一直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及四川物理学会理事长,为推动原子与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与学术交流做了许多重要的组织工作。
1985年芶清泉获得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学科博士授予权,后又被评为培养博士的重点学科点,培养了13名博士生,其中9名获得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带领其他教师先后共培养了近百名硕士生。1986年11月,芶清泉在成都科技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参会人数100多人,提出学术报告60多篇。会上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芶清泉被选为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终身教授。
著名的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芶清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30日18 时在成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