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
文/南湖居士
今年的五一假期刚刚结束,与之相关的话题仍有较高的关注,比如梅州高速塌方事件令人感到非常悲痛,也带给人们一系列值得思考的东西。前几天,某著名大学教授就分享了一点思考成果:希望这次惨剧能够彻底让国家下定决心取消长假制度。至于理由,则是几乎每年的长假,多少都会出些事故。
倘若按照这个逻辑思考,吃饭噎死的、喝水呛死的、走在马路上被车撞死的,每年也有不少,为了避免各种意外的发生,是不是要十四亿同胞不吃不喝不出门了呢?忽略了恶劣天气和道路工程质量等客观因素,偏偏借着公众假期挑事,确有很明显的转移舆论焦点之嫌,难怪一般“脑洞”大开的言论招来许多网友的猛烈批评了。尔后,该教授似乎意识到原先说法的不妥之处,于是接着补充解释道“呼吁取消目前的拼凑长假制度,肯定是希望国家、企业等等执行带薪休假的制度”,并附加了特别声明——少写了一句,以为大家都懂得的。
尚且知道亡羊补牢,但愿他真的是一时脑热的无心之失吧。可是追溯往昔的一些专家建议,恐怕绝不是口误那般简单了。比如一位专家曾经建议“中国人的假期太多,应该减少一半”,算是直接站到了全民福祉的对立面。类似专门挑选软柿子捏的专家建议,倒是多得数不清——有专家认为老人的退休年龄太早,建议普遍延长退休年龄;有专家认为房价下降是影响购房意愿的大因素,建议留给房价上涨的空间;还有专家认为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声称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同样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建议了……其中的共同点,便是着眼应对当下某个棘手的现象,尽可能多的要求群众做出牺牲让步。总之,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感受越来越苦,不是正好体现了共度时艰的爱国情怀么?到底是和“有国才有家”的主旋律十分契合的。
然而,专家提出建议的时候,好像忘了一件事——煽情填不饱肚子。毕竟,凡是一个活人,就要寻找生存的条件,一旦忍耐突破极限,势必形成反弹。此刻,无论耳边的大道理讲得再动听,都不管用了。看看专家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建议,已然在一次次挑战民众内心的底线,应该是双方对立不断升级的症结。我有理由怀疑,无良的专家建议本身是试探民意的工具。不过,我宁愿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否则那双簧的演戏委实太可怕了。究竟拥有胆量向上提建议的专家极少,大抵只敢提向下针对的建议,又是一个不争的实事。由此我们获得一个推论:一旦官方与基层出现矛盾,专家建议的出发点从不是平衡利益,缓和情绪,化解冲突,而是只把所有责任推给百姓,通过单方面的妥协去处理问题。想来,专家建议立足于不平等的关系,一开始便违背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注定没有善果。
笔者谈点个人心得:如今有些问题的确是世界性通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见相似的严峻状况,其实是难免的。纵观发达国家,一样束手无策。或许需要等待时间探索,慢慢调整,逐步完善,才能找到最佳的出路。专家的学术水平有限,暂时没有解决办法顾及各个地方周全,原本无伤大雅。这回硬要装作一副智慧超群的样子,拼命出馊主意,拿饮鸩止渴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建议,去加速推动草率而急躁的冒进。除了留下一个恶心的印象之外,我看没有别的任何积极效果。那么,建议之前,首先学会尊重人权,然后做好认真调查、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的本职工作,即是专家的基础义务了;发言办事之际,严密论证每一条建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重新走回信誉的轨道,亦是专家的历史使命了。
202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