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80|评论: 5

[转帖] 一些高校的“院士喜报”悄悄撤下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几十万,就能买来“外籍院士”头衔?连日来相关新闻持续发酵,国内不少高校教师深陷舆论漩涡。中国科协发声呼吁,各部门不应给“投机者”站台。目前,各大高校已将此前的“院士喜报”悄悄撤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士”蒸发,实在让人难以一笑而过。据报道,此番闹得沸沸扬扬的机构,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与“正规军”欧洲科学院仅两字之差。前者网页介绍充斥着“认可度最高”的自我吹嘘,还声称设有诺贝尔奖,只不过此诺贝尔为“路德维希·诺贝尔”,而非全球共识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李鬼神似李逵,不过捋捋其套路,立马就穿帮了:先主动邀请一批国内业界“大牛”,造出声势后便开始围猎,以中介费咨询费为名广泛撒网,从学术圈逐渐蔓延到企业界。

  那么,这些套路都骗了谁?梳理曝光案例,其实无外乎以下几种。有的人未被收费,大概是秉持“头衔不要白不要”“帽子多一个算一个”,不明就里便入了圈;有的是被忽悠瘸了,以为自己“被选中”,还将之当成了对自身学术贡献的肯定,莫名当了“冤大头”;有些人则纯粹是冲着“买卖”去的,花个几十万换来“院士”头衔,给学术生涯镀镀金。尽管各有缘由,但都离不开对“帽子”的执念。

  “帽子”,是学术圈对于各类人才头衔的俗称,这本是筛选人才的激励措施。然而这些年,一些“头衔”被赋予了过多的利益附加,譬如学术资源的过度积聚、业内地位的话语权叠加等等。眼见“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学术圈愈发浮躁。“踩着点争帽子”“短平快抢帽子”者不绝,也各有各的高招,随之滋生了一些学术腐败问题。可以想见,如此头脑发热,即便没有“欧洲自然科学院”招摇撞骗,也难保没有别的什么“野鸡院士”跑来圈钱。

  其实,清理人才“帽子”的改革举措一直在陆续出台。摆脱“唯帽子”论,完善更加多元的人才评价选拔体系,也愈发成为学界共识。毕竟科学研究很纯粹,但科研学者终归是“凡人”,肯定有提升咖位的期待,有职称待遇的“烦恼”,有被看到、被认可的渴望。关照他们的现实困境并予以及时纾解,给有志于在科研道路上深造的人更多出口,才能令他们不至于在困顿迷茫中被“围猎”。

  至于那些买来的“荣誉”,该取缔就取缔,买荣誉的“伪学者”,该警示就警示,与此同时,也不妨拉一个各国权威认证过的“白名单”,祭出一份素来招摇撞骗的“黑名单”,彻底断了那些歪门邪道。

  买一张“克莱登大学”的文凭敷衍父亲——这是《围城》中的经典桥段。当小说情节照进现实,除了大写的尴尬,各位或主动或被动成为“方鸿渐”者,不知当时又想敷衍谁,此刻又敷衍到了谁?

  北京日报评论员田闻之
发表于 2024-5-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5-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让秘书去拿回高文凭,别人就可以去境外买学术帽子回来忽悠忽悠。

发表于 2024-5-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利诱惑太大,看后笑一笑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24-5-1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是几个俄罗斯人在欧洲某个国家成立的一个机构,只要出40万元就可以买一个“外籍院士”名称,很荒唐,完全是在弄虚作假,骗钱。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