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长江头条网》等知名网络自媒体相邀,促我写点儿旅游题材的文案。虽说笔者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的绝美风景区,但那是在70岁之前的事儿了。如今年逾78岁,纵使有少许自有资本能够支持出游,可体力难撑,岂不是花钱买罪受吗?而且,写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挺难,即便发表出来,也令人读之味同嚼蜡。
有幸今天看到一广告《张家界之三日游,张家界的风景你看过了吗?》,其中“天门山”一景,令笔者陡然联想到在我国古代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中,有这么一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其描述,竟与张家界的“天门山”有几许相似。
百度图片:湖南张家界10大风景名胜之一的“天门山”
陶渊明入仕为官,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不领朝廷的(工资)俸禄,去过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贫乐道生活。
桃花源记
作者:(魏晋)陶渊明
百度图片: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网络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网络图片:“山有小口”的“天门山”景区
笔者点评
祖国大好河山,处处风光旖旎,景色如画,能游历一二者廖廖。
网络图片:湖南张家界
笔者于30多年前游过张家界,那时因交通不畅,行路相当艰险,游一次不易。而如今交通相当发达,即使收入颇微的工薪阶层也可参与“穷游”。
其中【张家界旅游论坛】发表的《成都去张家界-韶山+长沙+凤凰古城游玩,1千元预算路线怎样安排合理?》一文,笔者认为极具“穷游”价值,特此推荐,供欲“穷游”者参考。
另外还要推荐“穷游”者,请前来笔者现在寄居养老的国家AAAA风景区“崇州市街子古镇”一游,将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