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新闻,说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学苑校区小学部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通过《认识人民币》课程,发现许多学生对如何凑出“3元6角”感到困惑。有学生表示,可以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的。 马老师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马欣怡的同事,有近3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吕琳认为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2017年,吕琳说:“他们在生活中,钱确实见得少”,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5届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孩子不认识纸币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有很大关系。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人一只手机走天下,早就不带钱包。由此也带来家长们的担忧:孩子没有体验过货币流通的过程,对“换钱”“找钱”“存钱”这些行为根本就没有概念,以为“钱就在手机里,需要钱就刷手机”。
作为一个心很大的家长,我觉得完全不用担心。使用移动支付和孩子没有财商,不能直接画等号。
针对低龄段的孩子,家长只需要适度引导就可以了,比如通过带孩子用现金交易,去超市购物,逐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告诉孩子劳动的意义,工作的价值等等。
针对高龄段的孩子,还是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财商会慢慢提高的。
以我们家为例哈,普通的工薪族,不会在用钱上超出能力溺爱孩子,但鉴于她马上就读初中了,开始有社交需求,支付宝里有500块钱左右,用来给别人买礼物,逛街买单啥的。
我一直在观察她咋用这笔钱,只有6月出现了两笔“大额消费”,总共70多块钱——给两个哥哥、姐姐分别购买了毕业礼物。淘宝购买的,商品关键字是“学生 平价”。看嘛,虽然是移动支付,人家还是晓得节约用钱,买个性价比,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