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 。最早出现于明代前期,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恢复科举考试后各地每年入京考试的举子越来越多,为接待这些举子,各地的会馆应时而生。所以,早期的会馆也称“试馆”。后来演变成了“同乡会”或“行业会”的性质,并扩散到京外各地。
历史上,四川省的数次移民潮,多有移民迁入临邛。特别是明末清初,临邛一地人口锐减,不少湖广、江西、陕西及广东、福建的移民迁至临邛,也有不少外地商贾来临邛经营而安家落业。这些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入籍外地人,为坚守自己的习俗文化,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便以籍贯为纽带,建起从事联络聚会的场所——会馆。
据民国《邛崃县志》载:移民"居久人多,建五省会馆,立五省‘客长’"。这就是说邛崃当时有五个会馆,除了陕西会馆外,还有南门内街西侧(解放后在该地建南街大礼堂)的江西会馆,号“万寿宫”,主祀许真君;城隍庙前的右门处(后扩入新公园)的湖广会馆,号“三楚公”,主祀夏禹王;北街上段西侧(曾经的外贸站)的广东会馆,号“南华宫”,主祀陆祖;南街中段东侧(原来的南街小学校址)的福建会馆,号“天上宫”,主祀天后。现在,唯有陕西会馆在旧址,即北街原农机厂外立了纪念牌,成为邛崃会馆的代表性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