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许龙老师《奉政大夫第——宁宅》一文发表后,收到不少回应,犹以唐文栋老师特别热心,发来他所了解的宁宅轶事,我以唐老师提供的史料和现场调研所见所闻,写了这篇文章转奉读者,共同分享。
1904年,文化学者宁缃回邛在观音阁前建“宁宅”,其带回的宅院图纸,系由北京设计师按清王府建制绘制。宁宅营建之地,原是忠孝祠和节义祠两座祠堂所在地,因年久失修,早在1901年以前便名存实亡,成为荒草丛生的废墟。但宁缃十分看重其地理位置——东与隔兴贤街“孙其正翰林旧居”相依,西托邛州文庙之威仪,一派文脉汇聚之象。
翌年,文庙街宁宅建成。宅院原占地面积很宽,其东南面的山墙特别恢弘,取“道接君山紫气来”之意,用夯土筑成高约1.8米的半月状弧形山墙——即从现在的宁宅大门东侧的文庙街(59-69号)向东北方弧形延伸,转接兴贤街232号、直抵财政局宿舍北围墙(208号),将一般两街交汇的直角改砌成长弧形半月巨墙,成为县城唯一的弧形转接街口,给临邛古城凭添出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人们的趣谈。亦被方家人士玄说:这是建筑造风水,寓藏宅院整体方圆结合,四处逢圆(缘)。土墙内,除现在尚存的住宅院子外,临土墙这边还有面积不小的雇工住房、粮仓等建筑。
此后,宁老夫子即著书立说,又依照州官之意,邀约许多临邛文化艺术界前清饱学之士,着手编撰《邛州志》。还在院中选了一幢3间雅室设置家学塾馆,许多后生学子都以能入宁老夫子的私塾就读为荣。据李在发老师讲,民国时期突颖而出的临邛名士,无不出其门下。
解放后,这里曾驻扎过18军的部队。后来,土墙被拆除,邛崃县建筑公司在此办公;上世纪90年代,县建司搬迁后,兴贤街街口修筑了现在这座大楼。宁宅的主要大院保留至今。 1985年7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